一半。
司马懿听懂了于禁的意思:关平关兴去鲁阳虽然不能决定鲁阳之战的胜败,但若曹叡败了,事后追责必会查到于禁司马懿作壁上观。
哪怕于禁司马懿的初衷是固守城池不上当都会被问责。
这与围魏救赵的战术核心是相似的,孙膑能不能攻破魏都城不重要,重要的是庞涓是否有胆子不回军。
战争就是政治的延续。
不回军是战术正确,回军是政治正确。
同样。
司马懿和于禁也面临了这样的抉择。
固守?
没问题。
曹叡赢了,功劳均沾。
曹叡输了,罪责均沾。
良久。
司马懿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寻了个择中的办法:“先派细作打探汉军的大寨守备以及关平关兴的行军路线,再决定要不要出城。”
另一边。
虞翻和孙虑顺利出城。
到了相对安全地带,孙虑忍不住心中疑惑:“仲翔公方才为何不继续分辨?我观那司马懿只是在故意诈我等,实则心中疑惑并未消失。”
虞翻轻笑:“司马懿是聪明人,跟聪明人说话就不能说得太明白。
去平春的目的不是为了在话术上辩赢司马懿,而是要向司马懿传递燕王不想太子赢的讯息。
只要这个讯息传达了,司马懿就会按照燕王预设的路去走。
既然目的达成了,我又何必多废唇舌?多说多错,少说一点,才能让司马懿去猜啊。”
孙虑年少且跟着刘封的时间短,有很多机密事并不清楚。
虞翻年长,看事通透且又久随刘封,对刘封的真实想法更为清楚。
虽说刘封是在与刘禅联手用计且想效仿夺取长安时故技重施的夺取平春义阳,但究其本质,刘封才是最需要军威的那个人。
刘封一直以来都向世人树立了“兄友弟恭、兄弟同心”的人设,对太子位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觊觎。
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既能持盈守位,又能劳谦其德。
然而。
刘封会如此的原因,并非是刘封不知道权利争夺的残酷,而是刘封相信刘禅的品行。
这其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刘封得执掌军权!
刘禅不会对刘封动手,不意味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