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是应对当下形势的最佳措施,贾昌朝等人看待问题都缺乏全局观,唯有丁度的见解才是堪称高屋建瓴。
于是乎,赵祯下诏一切就按丁度说的办,而之前所议定的那些有关于治河的措施统统作废。
此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宋朝的抗洪重心开始转移,大家现在都不要想着堵口子的事了,当务之急是赈灾,大灾面前民生问题才是最紧要的。
等到黄河自动找到入海口后,等到明年开春了,大家再来说如何堵塞决口的事儿。
以上种种其实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和形容,那就是——再议。
关于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同时这又是一个让我们既无奈又抓狂的词,因为等到再议的时候不但旧的问题没解决,而且新的问题和更多未知的变数也会掺杂其中。
到头来,麻烦更多,问题也更多,而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新麻烦和新问题便又会走上了治标而无暇治本的不归路。
不管怎样,既然皇帝陛下已经落了锤子,那大家就都先放下这件烦心的事,然后各司其职继续过从前的日子。
简而言之,这水患之事也就跟大多数的臣子没什么关系,它只跟皇帝相关,跟两府大臣相关,跟河北及周边地区涌入了大量灾民的地方官相关。
至于其他人,那自然是各回本部衙门,然后该干嘛就干嘛。
有鉴于现在因为水灾而导致大量百姓无家可归成了四处流动的流民,为了妥善安置这些人,同时也是为了消除这些人可能会因为吃饭问题而引不稳定因素,赵祯在和宰辅大臣商量后决定让河北各地的州府就地招募流民里的那些强壮之人为军,此举既可安民又可防乱更能充实军力。
此外,为了应对极有可能会爆的粮食危机,赵祯还下诏让三司部门在江南各地筹措两百万斛粮食转运至河北各个州府。
千难万难,流民和受灾百姓吃饭的问题必须优先解决。
不得不说,北宋在其一百多年的历史里所遭受的各类自然灾害可谓是不可计数,可这一百多年里之所以没有因为灾荒而造成动摇国本的民变,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归功于宋朝政府在赈灾减灾上面的不惜财力和物力。
另外,北宋的皇帝到目前为止这里面或许有软蛋,或许有暴力狂,但这些人在对待黎民百姓和民生问题上皆可称之为名副其实的“仁主”
。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