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银子,宋朝给西夏的岁赐也就会变成了三十五万两银子。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李元昊很是厚颜无耻?是不是有种想要狠狠地抽他几个耳光的冲动?可是,先打住,在此之前你得考虑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和勇气。
遗憾的是,宋朝偏偏就没有。
不是没这本事,而是没这决心和勇气,正如前面的那个比喻,宋朝这头牛不想被抓破脸,更不想被咬得鲜血直流,它只想在属于自己的这片草地上安静地吃草。
当时担任秘阁校理的孙甫得知李元昊欲向宋朝一次性强卖十万斤青盐后便向赵祯上疏:“既然我们已经许了他二十五万的岁赐,那就不能再同意买他的青盐。
这二者相加起来的数额几乎同每年给辽国的岁币相当,辽国一旦知道此事岂不是又要向我们加价了?”
赵祯虽然是软了一些,可老实人也不是没有底线的,李元昊的这个要求最后被他予以了驳回。
一个月后,李元昊再次派人向赵祯提出新的和议条件,他愿意向宋朝称臣,也不再要求宋朝对西夏的十万斤青盐进行官方采购,但他希望能够尽快重开边境的榷场以便双方进行自由贸易。
此外,他还要求宋朝将每年给西夏的岁赐数额增加到三十万两银子。
老李这回看起来好像是做出了让步,但实则不然,稍加分析就会现这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是索要更甚。
在精于计算这方面,赵祯和他手下的大臣绝对不会比李元昊傻。
结果可想而知,李元昊的这些奢求最终一个也没得逞。
双方围绕着这件事又扯了三个月,直到公元1o44年3月赵祯终于是被李元昊的这张厚脸皮给惹烦了,他给李元昊还了价:每年的岁赐还是二十五万,但朕可以允许在边境重开榷场,另外你不是嫌二十五万的岁赐太少了吗?那好,朕就再多给你五千!
五千?对比那二十五万,这几乎就是在打一个要饭的乞丐,更像是在蓄意侮辱李元昊。
天生好面子的李元昊大怒,可他也不敢做得太出格,于是他派兵在陕西秦凤路的秦州外围打了一回草谷,但遭殃的却是当地的那些归附宋朝的蕃族熟户,西夏人在抢财抢人的同时还烧了这些蕃族部落一千多座帐篷。
如此,李元昊算是多少出了一口胸中的恶气。
不管怎样,李元昊这一次算是触摸到了宋朝的底牌,赵祯在岁赐上面能给的极限就是这么多,但是李元昊还是想在这事上面再磨一磨宋朝的性子。
又过了三个月,也就是在范仲淹和富弼等人饱受流言之苦意欲外出戍边的时候,李元昊的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派人过来说同意宋朝给的这个底价并附上了他的誓书。
在这份奏表里,李元昊终于以儿子的身份向赵祯称臣,并且他还在这份奏表里说了这样的一番话:“乞俯颁誓诏,世世遵承,永以为好。
倘君亲之义不存,臣子之心渝变,使宗祀不永,子孙罹殃。”
这话算得上是李元昊在毒誓,而宋朝给的岁赐也在此得以明确。
我们来看一看宋朝这次给李元昊上交的保护费到底都有哪些名目:宋朝每年向西夏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
另外,每年赵祯的生日西夏需派使者前来贺寿,而宋朝则回赐西夏银一万两、绢一万匹、茶五千斤;每年元旦回赐西夏银五千两、绢五千匹、茶五千斤;每年冬至节回赐西夏银五千两、绢五千匹;每年李元昊的生日赐银二千两、绸缎锦帛三千匹。
综合下来,宋朝每年向西夏岁赐的钱物总计折合白银二十五万五千两。
那么,宋朝得到的又是什么?仅仅是李元昊在书面上的一声称臣!
至此,宋夏之间算是达成了初步的和议,其他的诸如开放榷场和册封之类的细节问题则将在后面逐步予以完善和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