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赵恒说道:“这份国书大家都看了,果然不出朕的所料,辽国人议和的条件就是要拿回关南的土地,我们该怎么办?”
大臣们的意见很统一:“土地不可给,钱财倒是可以商量,至于钱财的多少,这事陛下你看着给就是了。”
赵恒再又说道:“朕守祖宗基业,不敢丢失一寸土地,如果辽国人执意咬着这一条不松嘴,那我们就跟他们打下去。
不过,念在战争会殃及河北的老百姓,所以这仗能不打还是不打为好。
为了两国的永久和平,我们每年可以给辽国一点钱财作为议和的条件,这样一来也不会太过有损国体。
朕这些话先不要写进国书里,让曹利用转述给韩杞就行了。”
赵恒的意思是,他的前半句语气强硬的话可以写进国书里,但后半句给辽国人钱财以换取和议达成的话直接让曹利用转述即可。
看出点门道没有?还是天朝上国的面子问题,明面上一定要强硬,但私底下的交易还是得做。
再往下就是如何给辽国回复国书的问题。
这里面涉及到了格式和称呼的问题,但因为赵恒登基之后宋辽双方没有公文上的往来,而赵光义前期倒是与辽国互通使者,但往后这两国之间可就一直都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所以最后君臣一番商议最终决定采用赵匡胤时期与辽国通信时的体式来写这封国书。
问题再次出现,赵匡胤已经死去那么多年了,这些大臣没人见过当时的国书是怎么写的,就在众人傻眼之时,赵安仁站了出来。
他可是翰林学士,尽管赵匡胤死的时候他都还没考中进士,可赵先生当了翰林学士之后可是把诏书阁里的所有文书都看了一遍,所以他知道这国书该怎么写。
就此,写国书的事也大功告成!
赵恒再又命人给韩杞送去了衣服、金带,鞍马和一些钱财,以此算是对韩杞此次出使的赏赐。
韩杞穿着赵恒赏赐给他的衣服再次去面见赵恒并接受宋朝给辽国的国书,在这之后他就将和曹利用返回辽营继续商谈和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