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34章 名相之路

第34章 名相之路(2 / 3)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封界 武逆焚天 执红伞,御万魂,废材小姐竟是罗刹鬼帝 舍命替小舅子从军,归来跟我要战功 鉴宝天眼:我在都市捡漏成首富 离婚后,我的战神身份藏不住了 邀演无用的丈夫,我靠破防成顶流 莫纳德遗迹 重生了谁还当舔狗啊 高武:我以剑道证长生

—起居郎。

照此说来,这个生于官宦之家的男婴必将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早年时光甚至是拥有一个充满了无限光明的远大前程,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日积月累之间,这个男婴慢慢长成了一个小男孩,而他人生的不幸也就此开启。

因为父亲小妾众多且母亲刘氏又性情过于刚烈(用今天的话来说,作为正妻的刘氏可能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女汉子),于是夫妻俩的矛盾就此变得越不可调和,这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家里的那位大老爷们儿有一天终于是彻底地爆了,他不但将刘氏给休了,而且还将刘氏和刘氏为他所生的这个小男孩给一并赶出了家门。

也不知道这两口子闹矛盾怎么就殃及到了这个孩子身上,反正这一对母子被赶出家门后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最后只能是在洛阳城郊找了一个破旧的窑洞勉强用以遮风避雨。

即使如此,史书里所记载的这位“性情刚烈”

的刘氏妇人也没有因此而向命运低头,她立下誓言此生绝不再嫁他人,她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将这个渐渐长成小小少年的儿子养大成人甚至是养大成材。

可想而知的是,以这个少年的家境条件他是不可能上得起学的,更是不可能到书院里去深造的,他只能是自学成才,而他少年时期经常去的地方就是洛阳城南的龙门山一带的各处寺庙或禅院。

这不是说他在年少之时就开始醉心于佛学,而是在这些地方他一方面可以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看书,另一方面说来就比较令人心酸了——因为这里会为穷人提供免费的米粥和馒头。

还有更令人心酸的,此少年长年累月地蹭饭也就让他在一些和尚那里混了个脸熟,后来连那些佛门弟子也开始不待见他。

关于此少年在人生迹之前是如何的清苦有很多的民间传说,其中有两个最为后世之人所津津乐道。

其一就是他自己曾经写过的一副春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此对联所寓意的就是——缺衣(一)少食(十)以及没有“东西”

其二便是在他金榜题名之后,他有感于各路远亲近邻纷纷前来登门造访便即兴写下了一对联子,上联: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下联: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姓亦扬,名亦扬,不论王五马六,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这两幅联子无一不是在述说其早年的苦寒,但很可惜的是这几乎可以肯定是后世之人的杜撰。

这两副联子明面上都是在诉苦,可骨子里却明显有一股怨气甚至是戾气,这与此人的心性根本就毫不相符。

再者说,这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更是经不起考究,前者是源于赵光义在寒冬时节有感于天寒地冻而命开封府的知府去给那些贫苦百姓送木炭取暖的典故,而后者则是出自于王安石的《即事》诗:嘉招欲覆杯中渌,丽唱仍添锦上花。

虽然是“伪作”

,但这两副联子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此人早年生活的清苦。

一个正值青春年少的人就是在如此穷困贫苦且饱受世人冷眼的环境下一天天长大成人,很难想象的是这个少年在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换作某个别的正处在极度在意自尊的少年郎在领到寺庙的施舍后或许会躲在某个角落里一边啃着馒头一边泪流满面地诅咒各路神灵大仙,而在晚上回到家后更是会头悬梁锥刺地彻夜攻读并暗自誓一定要在未来的某天出人头地,甚至有可能会因此而像东晋的权臣桓温年轻时为报杀父之仇而整出一个“枕戈泣血”

的典故来。

不过,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少年郎却偏偏不是这样,从他少年时期开始一直到其晚年,他始终都是一个性情温良宽厚且从不怨天尤人的道德君子。

我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是他的天性使然还是他的母亲刘氏教子有方,抑或是他常年在寺院听人诵经念佛以至于此,但无论是这里面哪一种都值得让人称贵,而这也让我想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万兽之国(H)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混在民国当警长,军阀列强都怕我 王朝的腐朽 凡女修仙:我在修仙界刷熟练度 乖,再让我亲一口 快穿一章虐渣,纯爽 钢铁先驱 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 龙族:理综挂科后我被迫屠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