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拒不投降的蜀川起义军进行重拳打击的同时,赵光义的政治攻势也是一波接着一波。
他在之前就已经下诏免除了蜀川百姓积欠朝廷的全部赋税,而在剿灭起义军的过程中他又下诏赦免所有曾经跟随王小波和李顺造反的人,而那些因为担心被秋后算账而躲进深山老林里沦为土匪流贼的起义军同样也在被赦免之列。
总之,只要你们这些人肯改过自新重新当宋朝的子民,那么此前的账全都一笔勾销。
王继恩的偏师以及赵光义派来的援军在成都东南的大片区域四处征讨之时,作为伐蜀主帅的王继恩以及他的三万大军仍然待在成都逍遥自在。
这个死太监死死地把自己钉在了成都,本来应该是进攻一方的他彻彻底底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被动的防守者,正如此前的李顺一样,王继恩完全沉醉在了锦官城的纸醉金迷之中。
得亏他是一个不正常且不健全的男人,要不然此人还真有可能在蜀中自立为王。
赵光义几次派人催促王继恩进兵讨贼,但他就是不挪窝,甚至成都周边的流寇他也不想去清剿。
他这样做的理由我们在前面也说到了,一来他的那支偏师此时正在剿杀张余所部,所以他并没有所谓的“抗命”
之罪,二来成都太重要了,他必须坐镇于此以防起义军再次夺取成都。
可是,你能够想象吗?此时的赵光义和他的宰相们却正在为应该给成功光复成都的王继恩何种封赏而大打口水战。
王继恩的功劳不过就是重占了成都,而且他几乎是一路畅通无阻地到了成都城下,相比当初王全斌一路从陕西血战到剑门关,然后又在剑门关殊死力战再又翻山越岭一路拼杀才走到成都城下,王继恩这次伐蜀可谓是轻松了好多。
王全斌后来因为约束部下不力导致蜀川再次大乱而险些被砍头,王继恩同样如此但却在成都等着朝廷给他封官。
两相对比,王全斌如果在世定然会感叹命运的不公。
王继恩领兵出开封时的差遣是剑南西川招安使,经过和大臣们的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赵光义最后给王继恩封的官是宣政使加顺州防御使。
在这个过程中,也不知道宋朝的两府大臣们是不是脑子里哪根弦搭错了,他们执意要给王继恩宣徽使的官职,赵光义对此则是坚决反对,因为宣徽使有参政议政之权,而王继恩只是一个宫廷宦官。
宋朝可不止是在防武将叛乱,文官专权和宦官干政也是必须得防,赵光义可不想让宋朝在他的治理下出一个权宦甚至是奸宦。
因为此事,平日里在大臣们面前很注重仪表和风度的赵光义甚至难得地当众大怒了一回,于是王继恩的大官梦这才落了空。
史书里没有提及到底是谁坚持要给王继恩这么大一顶帽子,而我之所以要说他脑子出了问题只是因为这个宣徽使确实不适合给王继恩。
再次对比一下,潘美当年攻灭南汉再又协助曹彬覆灭南唐,这期间千里转战且前后大小战役数十场,曾经更是数次与敌人数以十万计的大军进行了艰苦的血战,可灭掉南唐之后潘美被加封的官职也不过是宣徽南院使,他王继恩何德何能竟可以与潘美的这一番功绩并肩而论呢?
幸好此时的宋朝皇帝是赵光义,如果是后来的那位被如今的无数文青顶礼膜拜的大画家、大书法家、艺术品收藏家、园林鉴赏家,那么宋朝历史上太监封王的先河就很有可能由这位王大太监来开创。
虽然朝廷承认王继恩伐蜀有功且给他封了官,但王继恩在攻下成都之后的所作所为却让赵光义很是不满。
为了节制王继恩手中的权力并敦促他出兵剿贼,赵光义决定派一个人前去压制王继恩,此人便是官居参知政事的赵昌言。
蜀川之乱刚开始爆的时候,朝中好多大臣都建议对起义军行招抚之策,唯独赵昌言建议派军剿灭。
赵光义在此时再又想起了赵昌言,他任命赵昌言为“川陕两路五十二州都部署”
,自王继恩以下川陕所有官员和将领都受他节制。
这可是真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