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13章 大兴文教

第13章 大兴文教(3 / 4)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封界 武逆焚天 执红伞,御万魂,废材小姐竟是罗刹鬼帝 舍命替小舅子从军,归来跟我要战功 鉴宝天眼:我在都市捡漏成首富 离婚后,我的战神身份藏不住了 邀演无用的丈夫,我靠破防成顶流 莫纳德遗迹 重生了谁还当舔狗啊 四合院:多子多福开局截胡娄晓娥

这个东西看似不重要,远不如衣食茶饭对我们重要,可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有资本和资格炫耀自己的文明和文化就是靠的这个东西,而由文字汇聚而成的各种书籍和文献资料则让这种文明和文化成了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铁证。

如今我们在宣扬自己的悠久历史时都会提到《二十四史》,但这只是历史,而我们的文化和文明则无法借由那些史书得以获得全面地展现,但《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缺。

因而,不管我们每个人对赵光义的人品有怎样的定义,但作为宋太宗,他下令编撰的这两部书对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贡献是必须要得到尊重和承认。

赵光义喜欢读书,这一点是无需置疑的,作为一个日理万机的帝国皇帝,他也仍然经常抽出时间读书。

《太平御览》成书之后,他每天要读三卷,总计一千卷的书被他用一年时间给读完了。

要知道这部书的总字数达到了将近五百万,也就是说他每天要读将近一万五千字的书。

这个概念应该很好理解,就拿我们自己来说,我们每年读了多少书?关键在于,他是皇帝,每天家事国事一大堆,但他硬是在一年时间里读完了这部巨书,而且很显然的是,他这一年里不可能只读了这一部书。

我这里不是想要吹捧他,但说句心里话,单单在这件事上他的所为足以让我们很多人为之汗颜。

有句话叫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作为皇帝,赵光义通过自己的亲身示范让宋朝上下掀起了一股崇尚文化的风气,而这种风气一直在宋朝的整个历史里蔓延,他的儿子赵恒在这上面则是更上一层楼。

为了号召子民们崇尚文化学习文化,从赵恒的笔下流传下来了一经典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以上种种,想必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事业为何会在宋朝被推上巅峰。

有句话我不想说但我又必须要承认,这一切的起源都得归结到赵光义的身上,与其说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之祖,倒不如说赵光义才是真正意义上配得上“祖”

这个庙号的宋朝皇帝,他在宋朝身上打下的个人烙印远比他的哥哥更深。

如果赵匡胤不是突然死亡,如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不是赵光义,那么宋朝在历史上所留下的模样就绝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样子。

那么,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而言,这究竟是幸事还是祸事呢?这究竟是无尚的荣耀还是扼腕叹息的遗憾呢?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世间没有永远正确的道路,也没有永远能保持正确的真理。

不管怎样,至少在文化方面、在当时的儒家学子的眼里赵光义的形象是熠熠生辉的,这一点没有争议。

大规模地提升科举考试的录取率之后再又大量重用文人为官,而后又编撰巨书,做了这些赵光义还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他还需要一个肉眼可见的图腾来为这件事画上最后的句号。

中华民族自诩文化礼仪之族群,这个绝不是在往自己的脸上贴金,我们对文化的崇敬可不止是表现在嘴上和书本里,无论国家乱成什么样,无论哪个政权登上历史舞台,我们都始终在创造并保护我们的文化资产。

土匪山贼大多只会抢劫金银珠宝,但作为统治阶级和统治者,在他们取得政权的过程中除了抢地盘之外,他们也抢各种文化古籍和书法字画,就连朱温这种糙老爷们儿都知道要修建国家图书馆用以存储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古籍。

我在这里把朱温搬出来其实还说大了一点,要知道后来刚从深山老林里钻出来的女真人在洗劫开封时都知道要把《资治通鉴》和苏轼的文集作为重点搜罗的目标。

未及开化的凶蛮野人尚且如此,那就更别提被孔孟学说已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病娇总裁的黑月光又重生了 火烧黎明 九娘 穿越汉末从幽州开始争霸 不学鸳鸯老 铠甲:天道赐我威麒印 不良人:诸位,一起复兴大唐吧! 皮物:我的舍友被变成了皮! 破怨师 背欺里火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