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发生了叛乱,纳兰亮却不愿意马上撤军回上京平乱,而是选择继续留在中原跟燕军死磕。
阮先生并不赞成纳兰亮的选择,他略微斟酌后才小心翼翼的开口:“陛下,当务之急还是稳固政权,咱们和燕军来日方长。”
略一沉吟,阮先生才继续字斟句酌道:“阮某若所料不错,上京之所以发生叛乱跟燕人脱不了干系。陛下可还记得《围魏救赵》的典故?”
纳兰亮酷爱中原文化,虽说汉家的经史子集都不能完全读通,在北国纳兰亮绝对是最通晓汉家文化的皇族之一。
阮先生成了纳兰亮的幕僚后,他每日都要给纳兰亮讲经史子集。
中原的皇帝在翰林院设有侍讲一职,其主要任务便是为皇帝讲课。
纳兰亮虽未设翰林院侍讲一职,阮云来所担任的其中一项职务等同于翰林院侍讲。
阮运来在大燕科举未能及第,不代表他真的就没有真才实学。
当得知上京发生叛乱,完颜太后拥立太宗幼子纳兰雍为帝,阮云来便可以确定这绝非意外,八成是大燕朝廷这边派了习作去往上京。
其实在两国开战的时候,阮云来就曾建议纳兰亮对上京诸宗室多加防范。
纳兰亮也并非完全对阮云来言听计从的,他上位之初曾以雷霆手段让整个纳兰皇族血流成河,上京城风声鹤唳,故而他有自信哪怕自己领兵在外,上京也不会发生叛乱。
他以为那帮子宗室已经被自己给吓破胆了,因此阮云来建议他对上京加以提防时,他只是一笑而过。
作为纳兰亮身边的心腹,阮云来很清楚自己和主上的荣辱与共。若纳兰亮的皇位有所闪失,他便会受其拖累,很可能会万劫不复。
所以在听闻上京果然出事后,阮云来顿感不妙,他极力的劝说纳兰亮班师回朝。
纳兰亮不假思索便想到了有关《围魏救赵》的典故来,同时他也看出了阮云来内心的焦灼不安。
纳兰亮云淡风轻的一笑:“阮先生高看完颜氏那老虔婆了,朕派纳兰恒去上京评叛,先生于朕再此敬候佳音便是。”
纳兰亮虽笑的云淡风轻,然那笑容背后藏着隐隐的寒意。追随纳兰亮的不是一日两日了,阮云来自然对面前这位君上有大概的了解。
阮云来知道若自己再继续劝的话,可能就会彻底惹怒君上,他只得将宣之于口的劝谏硬生生吞回肚子里。
次日,纳兰亮一母同胞的弟弟兰陵王纳兰恒便率领一直精锐部队,揣着皇帝的圣旨准备回北国上京府。
兰陵王出发之前,他被皇帝哥哥册封为皇太弟。
纳兰亮是有儿子的,而且不止一个,几位皇子年岁尚幼,都在幽州城中。
册封纳兰恒为皇太弟是阮云来的建议,这次纳兰亮却是依计而行。
皇帝没有不多疑的,纳兰亮亦不例外。虽说他很自负,然而他对身边人并不完全信任,哪怕是跟自己一母同胞的手足。
册封纳兰恒为皇太弟,先给他画一张当储君的大饼,纳兰恒便能一心一意为皇帝卖命。
北国上京发生叛乱的消息韩忠信也已经知晓了。
韩忠信对着面前的舆图同自己的如夫人杨红玉道:“纳兰亮绝对猜不到除夕夜咱们不会好好过年,他自诩很了解中原文化,他必然清楚过年对于咱们意味着什么。”
杨红玉灿然一笑:“纳兰亮更不会猜到除夕夜大帅会亲自率军出战,到时妾会再次擂响战,亲眼看大帅如何送北蛮子回老家。”
跟北蛮交锋数次,韩忠信都不曾亲自出战,除了遭遇偷袭时纳兰亮曾亲自出战外,他也都未曾走上前线。
纳兰亮跟韩忠信两代将星都在等对方先一步走上阵前,纳兰亮在韩忠信看来不过是毛儿才长齐不久的年轻人罢了,自己自然比他更能沉得住气气。
如今纳兰亮的老巢发生了政变,雁门关大败而归,飞狐口的战事也不容乐观,作为主帅的纳兰亮心情可想而知。
打仗拼的不仅仅是武力值,还有心态,正所谓攻心为上。
韩忠信觉得对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