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与赵明诚是志同道合的伴侣,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和共同的金石爱好。】
【这份爱情并未因政治立场的对立而瞬间消失。】
【然而,公公赵挺之对父亲的冷酷无情,还是在李清照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她看到自已的丈夫,在她父亲蒙难时,无法施加决定性影响,心中不免也会有些抱怨。】
【但李清照也理解,毕竟,她本就是官宦家庭出身,这种政治方面的事,以赵挺之的身份,根本无法参与决策。】
【同时,李清照的地位也变得尴尬了起来。在崇尚“门当户对”的封建大家庭中,李清照从礼部员外郎之女变成了元祐奸党之女,其在赵家的地位必然变得敏感和尴尬。】
【幸好,有丈夫赵明诚爱护着她,才没让她感受到多少恶意。】
【在这家族冲突之中,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感情,却日益浓厚。】
【时间飞逝。】
【转眼到了崇宁二年。】
【秋天。】
【汴京的秋意,是从御街两旁梧桐叶的斑驳开始的,悄然浸入李清照心头。】
【她独坐窗前,望着庭院中几近凋尽的红荷。如今只余一缕冷香,混着池水的气息,弥漫在空气里,像极了此刻她心头的滋味——一种繁华落尽后的清冷与寂寥。】
【这是丈夫赵明诚公务离京的第三个月。】
【若在往年,这样的离别虽也有愁,却只是单纯的相思,底色仍是新婚燕尔的甜蜜与笃定。可今岁秋天,这份愁绪里却掺进了难以言说的沉重。】
【她的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削官罢职,逐出京城后,一年时间,仅仅也只有通过两封书信,不知道家人现在如何了。】
【今年的愁,更加矛盾和割裂。】
【一边是血脉相连、蒙难的父亲。一边是夫家所在的显赫门庭,而这门庭的荣耀,恰恰建立在父亲那派人的失意之上。】
【她对明诚的思念,因此变得复杂而压抑,夹杂着无法言说的委屈、担忧,甚至一丝若有若无的愧意。】
【她站起身,轻解罗裳,换上一件素净的秋衣。】
【无需侍女跟随,她独自穿过庭院,走到府邸旁的小园池畔,登上那小舟舟。】
【桨声欸乃,划破平静的水面,也划破了她强自镇定的心绪。她本意是排遣愁怀,可离了岸,天地愈宽,孤独感反而愈加深重。昔日与明诚在此间泛舟、赏荷、论诗的情景,历历在目,此刻却更衬出形单影只的凄凉。】
【她下意识地抬起头,望向秋日高远的天空。】
【白云朵朵,雁阵南飞。】
【她期盼明诚的家信,期盼着他信中的文字,能带给自已一些温暖和肯定。】
【不知不觉,日已西沉,清冷的月光洒满她独居的西楼。】
【本应是团圆的象征,此刻却照着她孤寂的身影,讽刺般地提醒着她人事的缺憾。】
【她看着飘落水面的残瓣随波而去,心中蓦然生出无尽感悟。个人的悲欢,在时代的洪流与无情的党争面前,就如同这落花流水,无力自主,只能任凭命运的摆布。】
【回到书房,她铺开素笺,心中的万般滋味——对丈夫的思念、对父亲处境的忧虑、对自身命运的彷徨——交织奔涌,最终凝于笔端,化作了一首《一剪梅》。】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愁绪满怀,朝堂之上,也越发的汹涌激烈起来。】
【在打击旧党的过程中,赵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