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自开宝四年,赵匡胤灭南汉之后,便开始为攻伐南唐做起了准备。】
【建造战舰,训练水军,赵匡胤的意图已经明晃晃的摆在李煜的面前了。】
【同时,赵匡胤多次下诏,命李煜亲自来汴京朝见。】
【李煜深知一去必然被扣留,于是以病推脱,从未奉诏。】
【开宝六年。】
【赵匡胤已经做了两年多的准备,伐唐势在必行。】
【到目前为止,征伐南唐,还有两个顾虑。】
【一是,南唐第一名将林仁肇。】
【二是,长江天险。】
【林仁肇是南唐第一名将,时任镇海军节度使林仁肇,有勇有谋,威望极高。】
【他曾在淮南与周世宗柴荣的军队交战,表现出色。】
【他对南唐忠心耿耿,是北宋灭南唐的最大障碍。】
【赵匡胤打算智取。】
【赵匡胤先是派画师潜入南唐,秘密绘制了林仁肇的画像。】
【然后将这幅画像带回,悬挂在汴京的一座专门宫殿里。】
【当南唐的使者来到大宋时,宋臣故意带他们“误入”这座宫殿,并指着林仁肇的画像说:“你看,林将军已经暗中归降我朝,先送这幅画像作为信物。不久我们就会发兵南下,他将在福建一带响应,作为里应外合之功。”】
【使者大惊失色,立刻将这个消息传回金陵。】
【李煜得知后,既不调查,也不核实,便派人赐毒酒给林仁肇,将其鸩杀。】
【消息传到宋朝,赵匡胤大喜过望,知道南唐再无良将,扫平江南最大的障碍已除。】
【至于长江天险,赵匡胤也早有准备。】
【在开宝三年,赵匡胤就得到了一个人才——樊若水。】
【樊若水,字叔清,生于南唐池州。】
【他从小聪慧,读书勤苦。】
【成年后,便赴金陵,参加科举。】
【他多次参加南唐进士科考,均未曾中举,自认为怀才不遇,遂对南唐政权心生怨恨。】
【同时,他敏锐地察觉到宋朝统一天下的大势已定,于是决心北投。】
【但他一个落魄书生,赵匡胤又如何器重他呢?】
【他想纳一份惊天投名状。】
【樊若水深知,大宋灭亡南唐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江天险。】
【南唐拥有强大的水军,而北方宋军不善水战。如何让大军渡过长江,是取胜的关键。】
【为此,他进行了一项极其秘密且艰巨的间谍任务。】
【他在南唐军事要地采石矶一带,假扮成渔夫,每日乘着小船在江面上钓鱼。】
【他并非真在钓鱼,而是在进行水文和地理勘测。他用丝绳的一端系在江南岸,然后驾船驶向北岸,以此反复测量长江的宽度、水深和流速。】
【樊若水将这些极其宝贵的军事数据详细地记录下来,并绘制了精确的水文地图。】
【在收集完所有必要数据后,樊若水于北宋开宝三年成功逃到汴京,觐见赵匡胤。】
【他向赵匡胤献上了自已耗时多年测量的长江数据图,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方案——在采石矶江面建造一座浮桥,使北方步骑兵得以直接跨过长江天险。】
【赵匡胤初闻此计,惊叹道:“此计甚善,然江阔水深,古未有浮桥而济者,真可行乎?”】
【樊若水则以详实的数据和对水文的了如指掌,说服了赵匡胤。】
【赵匡胤大喜过望,立即采纳其计,并给予他重赏。随后,赵匡胤根据樊若水提供的图纸和数据,任命他在荆湖秘密督造数千艘巨型战舰和竹筏,这些正是日后搭建浮桥的组件。】
【现在,一切准备就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