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李白冤吗?
写完三别三吏,韩复来终于缓了缓。
但转念一想,今天写的内容,似乎除了也没有特别惊艳的诗。
既然到了成都草堂了,怎么也得拿出来一首好诗才行。
这里所谓的好诗,是指那些喜欢看沙雕短剧的网友一看也觉得特别好的那种。
在草堂的,最著名的诗作,就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
但这一首诗,是在两年后写的了,现在还早。
想了想,韩复来终于确定了要写哪一首了。
李白再次出场,网友们讨论更加热烈了。
“杜甫终于想起李白来了……”
“原来杜甫和高适之间还有这种说法呢,他们竟然是政敌?”
“高适一看就是个实干家,当然看不惯房琯这个宰相的行为,按照军法房琯都可以被问斩了,高适现在看不上这个人……”
“卧槽,高适牛逼啊!原来平定永王之乱,都没给他多少兵马!就这,还被他三个月就平定了!”
“估计是李白帮的忙,毕竟当时李白可是永王的参谋……”
“楼上的我感觉你这是在讽刺李白!”
“还是得赞叹一声,高适真牛逼!”
“当初看《诗人的两种死法》的时候,就感觉高适和李白的人生对比很强烈,现在加个杜甫,同样也强烈啊!”
“是啊,三个人中,就高适最低调,最朴素。虽然出身名门,但早就衰落,已经沦落到吃不饱饭了,除了能参加科举,其他哪哪都惨。最后竟然是他最厉害。”
“李白就不用说了,杜甫这人,哎……不知道怎么说。”
“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了,不过现在终于也算是好起来了……”
“楼上的你千万别这么说,之前我也评论了一句终于好起来了,结果立马又开始倒霉了,杜甫就没好起来过!”
“好家伙……”
“《梦李白》和《怀李白》这两首诗,大家能看懂吗?”
“看不懂,但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一句,很有感觉啊……”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一句也很有感觉啊,但是不明白到底是啥意思……”
“我觉得《怀李白》这一首更好啊!但也不是太懂其中的意思……”
“
京大认证教授:“在翻译诗之前,还是想感慨一下,杜甫真的太艰难了……一家老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长途跋涉,只为求活。哎,一个主角怎么能艰难成这个样子。”
“也还好吧,杜甫还有不少朋友,经常有人救济呢,普通老百姓呢,只能等死……”
京大认证教授:“那我先翻译一下《梦李白》这一首诗吧: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天上的浮云终日飘荡,而你这远游的故人却久久未归。连续三夜频频梦见你,梦中你的情意如此真切,令我感怀。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你总匆匆告辞离去,反复叹息:这一路来得太不容易!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你乘坐的小舟会倾覆沉没。 ”
京大认证教授:“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走出门去,搔着满头白发,仿佛一生抱负尽成空负。京城里尽是达官显贵,唯有你,孤独潦倒,形容枯槁。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谁说天道公平?你年迈之身竟反遭牵累!纵然你会有千秋万岁的盛名,可这寂寞身后事,又如何能慰藉你生前的凄凉? ”
“懂了懂了……”
“纵然你会有千秋万岁的盛名,可这寂寞身后事,又如何能慰藉你生前的凄凉?这一句真是说到李白的心坎里去了啊!”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一句不对吧?满京华,我看就属李白最不憔悴,最意气风发才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