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齐站起身,走到那张巨大的运河地图旁,手指虚点那蜿蜒的河道:“若恩师您,能在陛下七十大寿这等普天同庆、史册必将大书特书的日子里,献上的不是寻常的金玉古玩,而是一份…经过实地严密勘察、论证充分、切实可行的《京杭大运河全线疏浚及关键枢纽建设方略》。以此作为献给陛下的万寿贺礼”
秦思齐的目光看向恩师:“恩师,您想,这份寿礼,分量如何?它不仅仅是一份贺礼,它代表着工部上下,在您的带领下,为解漕运之困、固北疆之本的殚精竭虑!
它预示着陛下心中牵挂多年的南粮北调难题,终于看到了彻底解决的曙光!它更向天下臣民昭示,我大丰王朝在天子七十大寿之际,非但未见颓势,反而正欲开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彰显盛世之蓬勃朝气与无限潜力!”
“此礼一出,必将力压所有奇珍异宝,直击陛下内心最深处的抱负与喜悦!届时,不仅陛下会对恩师您刮目相看,对工部鼎力支持,朝中那些对此议尚有疑虑或暗中阻挠之声,也必然在此等大势面前,黯然失色!这,便是我们推动此事,最好的东风,也是堵住悠悠众口最有力的凭据!”
最后总结道:“故而,学生以为,以此为契机,一举奠定此事的紧迫性。恩师,您以为如何?”
书房内,烛火噼啪作响。李立恒怔怔地听着,最初的不悦和错愕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
李立恒也接着问道:“既然如此,这实地勘察,就更显紧迫和重要了!思齐,你对工程细节最为了解,此番勘察,你可愿……”前往运河沿线实地考察。这不仅是对其能力的认可,更是将这份可能作为万寿贺礼的核心功劳,亲手递到自已的面前。寻常官员若得此机遇,怕是早已激动得叩首领命。
秦思齐却在此刻,没有立刻热血上涌地应承,而是避开恩师的目光,声恳切地回道:“恩师信重,学生感激涕零!然,学生有下情回禀,还望恩师明鉴。”
他抬起头,目光坦诚:“学生年纪尚轻,入仕不过半载,资历浅薄如初春之冰。翰林院编修,职责在于修书撰史,于这工程实务,虽有些纸上谈兵之见,终究缺乏历练,未曾亲临河道,勘验地理。
若贸然担此勘察重任,恐难服众。工部之内,经验丰富、熟知水工之法的老成官员众多,由他们主持勘察,所得数据、所提建议,必然更为稳妥、更具权威。学生以为,此番勘察,还需恩师另寻资历、经验皆能服众的干员主持,方为万全之策。”
李立恒闻言,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更多的却是审视。没想到秦思齐会拒绝,而且理由如此充分,并非推诿,而是出于对事情成败的慎重考虑。这份不贪功、不冒进的冷静,在这个年纪,实属罕见。
李立恒缓缓坐回椅中,手指习惯性地敲击着扶手:“哦?你既不愿亲往,那这万寿贺礼,具体又当如何操办?总不能还是这一堆枯燥的文书图册吧?”
秦思齐见恩师并未动怒,心中稍定,话锋一转:“恩师明鉴,学生虽资历不足以主持勘察,但于此贺礼’之形式,倒有一愚见,或可博恩师一笑。”
“讲。”李立恒言简意赅。
李立恒缓缓坐回椅中,手指习惯性地敲击着扶手:“恩师可还记得,北宋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曾记载一事?其为研究边防地形,曾尝试用木屑、面糊调制,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后来觉得不易保存,又改用熔蜡和木材雕刻,制作出极为精详的边防地形图,进呈宋神宗,用于军事决策,使神宗能直观山川险隘,龙颜大悦。”
稍稍停顿,让李立恒消化这个信息,然后才抛出自已的核心构想:“学生以为,恩师何不效仿古之智者?动员工部将作监之能工巧匠,依据各地堪舆图册及此次勘察所得最新数据,制作一份微缩的《大丰寰宇全国江山图》!
不必求全,可重点突出北疆防线、黄河水道及南北漕运干线!以木为骨,以蜡或胶泥塑形,敷以色彩,务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