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出身微末却能成就千古帝业,我大乾子孙皆当以此为傲。如今我等辅佐陛下,亦当勤勉奋进,再现太祖之辉煌。”
御史大夫谢安也神情振奋,上前一步道:“正是!太祖之传奇,激励着我等臣子尽心竭力。臣定当秉持公心,监察百官,为陛下守好朝堂清明,为大乾的兴盛尽绵薄之力。”
其余大臣们纷纷附和,一时间,宫殿内群情激昂。天玄帝微微颔首,眼中满是欣慰:“有诸卿辅佐,朕心甚慰。这天幕既出,提及太祖之功绩,想必是上天在警醒朕与诸卿。朕等当上下一心,励精图治,让我大乾在这盛世之上,再攀高峰。”
[大乾的第二个皇帝,乾仁帝,年号中平,乾仁帝自登基那日起,便将“仁”字刻进治国之道。他性情温和,生得一副慈眉善目,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与人交谈时,那双澄澈的眼眸总是含着笑意,声音轻柔得仿佛能化开寒冬的冰雪。
朝堂之上,面对群臣的争论,他从不疾言厉色。即便遇上言辞激烈、观点相悖的谏臣,他也只是耐心倾听,不时微微颔首,待众人说完,才慢条斯理地给出见解。
在民间,乾仁帝广施善政。他下令减轻赋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亲自过问每一项民生举措的落实。
有一年,江南突发洪灾,他心急如焚,不仅调拨大量物资救灾,还派遣最得力的官员前往灾区,甚至多次在朝堂上为灾民祈福,愁容满面的模样让群臣为之动容。他还大力兴办义学,希望让寒门子弟也能读书识字,出人头地。
然而,乾仁帝过度的仁义,却也让他在治国理政时显得有些优柔寡断、唯唯诺诺。面对朝中日益严重的朋党之争,他不忍重罚犯错的大臣,只是好言相劝,期望他们能改过自新,结果朋党势力愈发壮大;
边疆蛮夷见他屡屡退让,议和后不久便再次侵犯边境,而他依旧不愿轻易动武,只想着用仁义去感化,使得大乾在边境问题上逐渐陷入被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治下,百姓们也确实享受了一段相对安稳、少受战火侵扰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