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峙与此,挟兵据城而谈尚可,贸然入境,实为不智!”
“再则,泰山琅琊,战事已在眉睫。
当务之急,我等应是守住东海,防止后方出事,以策应琅琊之战!”
面对黄盖的苦口婆心,孙贲眉头微沉:“公覆的意思,是要用让我助徐氏立功,好让他掌我孙家之事?”
黄盖一怔,瞬间无言以对。
作为孙氏的老资格,对于内部的这些事情,他哪又能不清楚呢?
孙策一死,无论是继位还是扶政,孙贲都是最有力的竞争者。
如今他虽受封侯爵,但内心对于徐琨依旧不服。
孙氏孙氏,他才姓孙,凭什么让徐琨当了这个话事人?
黄盖只能道:“伯阳,人不可轻信啊!”
“兄弟尚不可轻信,何况于外人!
?”
闻此言,孙贲面有怒气。
既是心中气,又是利益所在。
“东海尚有守军五千人,我同带走。”
孙贲道。
黄盖大惊:“不可!”
“若事可为,我率兵而进,徐州与吴会同效忠周王,如伯符在时一般。”
“若事不可为,进可破军掠地,退可抽身而去,怎会不可?”
孙贲坚持道。
“所部随你而去,我凭何守东海?”
黄盖面露苦涩。
“你和我同去!”
孙贲下令。
一个执意,一个不肯。
黄盖僵持一日后,收到了一封来信:周野派人送来的!
信中,他严格叮嘱孙贲:不可继续南行,即刻退回!
“伯阳,这可是大王的命令!”
黄盖大喜,内心松了一口气,解围的总算是来了……
孙贲看信许久,忽然一抬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伯阳!”
黄盖骇然变色。
“更何况,我们只能算是外家之臣。”
孙贲又道。
他们名义上尊从周野的领导,接受周野政治册封和庇护,但实际上还是孙氏的人马。
周野之于孙策,也是宗主之于附庸的关系。
孙贲的话,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你要违抗大王之命么!
?”
看着神态坚决的黄盖,又看着手中那封信,孙贲妥协一步:不动东海守军,并且给黄盖多留两千人马。
“无论是为我自己还是孙家,都必须去冒此险!”
孙贲在赌。
不久,他进入下邳,并在下邳城内,和孙权会面。
面前人,少年依旧。
何等渺龄,显得他身上的王袍有些突兀。
见到孙贲,孙权大步走来,面带愧疚与激动之色:“大兄!”
孙贲在略做犹豫之后,试探着拱手:“大王。”
孙权脸色大变,惊怒中带着悲伤,几乎落下泪来:“弟幼龄,怎敢屈位称王?大兄如此折煞,是在怀疑我吗?”
数句之后,面对掏心窝子的孙权,再结合两人之前的书信往来,孙贲开始逐渐放下戒心。
一方面是他信任孙权,一方面是对于他而言,他想让孙权值得被自己信任。
“兄长一死,世人皆推罪于我,岂不知我身不由己。”
“大兄与兄长等人举兵向北,徐南和吴会便被曹操渗透。”
“那些大族与其勾结,又使泰山军入境……”
孙权展开了自己的话术。
对于套路孙贲,孙权抓住了一个很重要的点:在阵营上,表述自己的心意是跟着孙策走。
无论是执行孙策一贯的政策,亦或者是本身对于周野的畏惧,孙贲在站队周野这方面还是比较坚定地。
如果孙权一上来就摆明真正的立场,搞不好会立即翻脸。
还有一个点:孙贲不服徐琨,这也是孙贲会来找自己的重要原因。
但孙贲毕竟也是老人,没那么好忽悠:“那之前诸事,和丹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