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内,关于组建坦克第一师的决议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兴奋与激动过后,一个极其现实且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钢铁巨兽已然就位,但驾驭它们的人在哪里?如何让这支前所未有的力量快形成战斗力?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再次投向了刚刚被任命为总军事顾问的萧然身上。
解决问题的钥匙,似乎永远掌握在这个年轻人手中。
彭帅性子最急,他摸着下巴,眉头拧成了疙瘩,率先打破了短暂的沉默,声音如同洪钟,带着一丝焦灼:
“萧顾问,咱们这坦克师的名号是定下来了,老子听着就提气!
可这光有车,没人开,没人打炮,那不就是一堆废铁吗?咱们八路军里,会开汽车的人都凤毛麟角,更别说这复杂的坦克了!
你这总顾问,得赶紧拿出个章程来,这支部队到底该怎么搭班子,怎么训练?总不能让我们这些老家伙现学吧?那得学到猴年马月去!”
启明同志虽然沉稳,但眼神中也流露出同样的关切,他轻轻磕了磕烟灰,语气沉稳而充满信任:
“老总说得是啊,萧然同志。
人才问题是核心,是形成战斗力的瓶颈。
建立装甲部队,对我们来说是开天辟地头一遭,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你是这方面的专家,见识广,门路也多,谈谈你的想法,无论多大胆,多新奇,我们都认真听。”
感受到那些目光中的期待与重托,萧然知道这是必须解决的要难题。
他深吸一口气,脑海中飞运转,结合历史经验与自己的特殊优势,很快梳理出了一套组合方案。
“各位老帅,”
萧然站起身,走到那张简陋的军事地图前,仿佛那里即将部署他的新军,“关于坦克部队的人员建设和训练,我初步考虑了两种途径,可以同步进行,双管齐下。”
他伸出一根手指:“第一,立足自身,内部挖潜。
这是我们培养自己根苗的根本途径。
我建议,由中央军部和总部立刻下通知,在全军范围内,包括各主力师、地方部队,甚至是有一定文化的游击队骨干中,进行一场大规模的选拔。
选拔标准要明确:先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识字、会算术,这是学习复杂技术装备的前提;其次,身体素质要过硬,坦克兵作业环境艰苦,需要强健的体魄;再次,政治觉悟要高,思想坚定可靠。
我们可以先选拔出两千到三千名有潜力的好苗子,作为坦克兵和基层技术军官的预备队进行集中。”
“好!
这个办法稳妥!”
左全同志立刻表示赞同,“我们部队里有很多年轻、有闯劲、学习能力强的战士,只是以前没有机会接触这些。
只要给他们平台,他们一定能很快掌握!”
萧然点点头,继续说道:“但是,仅仅靠我们自己摸索,周期可能会很长,而且缺乏实战经验。
因此,我们需要第二条腿走路——引进外援,聘请教官。”
他伸出了第二根手指。
“外援?教官?”
王家祥若有所思,“萧然同志指的是……?”
“有两个来源。”
萧然清晰地说道,“第一个来源,是向北方的老大哥求援。”
他详细解释:“我们可以通过正式的渠道,向苏联方面提出军事援助请求。
不要他们的坦克,只要他们的人。
请求他们派遣一批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坦克兵和指挥官来华。
我了解到,他们在东线苏德战场经历了残酷的坦克大战,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需要至少一千名这样的老兵,不仅仅是担任操作教官,最好还能直接参与初期的指挥和战术训练,将大兵团装甲作战的经验直接传授给我们。”
启明同志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但随即提出了关键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
但是,萧然同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