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档案栏”
刚记满各地的风土,灵脉网的“适配成果区”
就传来新困惑:非洲的孩子在绘本上画了个断开的圈,配文“蚯蚓松土、腐叶肥浇苗,可小苗长起来,还是招不到蜜蜂传粉”
;山区的学生来照片,分层菌植瓶里菌菇绿萝长得旺,可瓶底的虫粪没处用,“堆在角落会霉”
;草原的孩子也愁,沙棘叶肥治好了蚜虫,多余的燕麦秸秆堆在暖窖旁,“占地方还容易潮”
。
阿芽蹲在雾林的“迷你共生角”
前,看着绿萝滴水喂菌菇、菌菇松土养绿萝、虫吃菌屑、鸟啄虫粪肥绿萝的闭环,突然拍手:“单一的智慧不够,得像这角里的万物一样,织成圈才转得起来!”
阿树指着河湾的“水草-小鱼-鸟粪”
链:“非洲缺蜜蜂,说不定可以和附近的花田联动;山区的虫粪,刚好能当花肥!”
两人当即起“在地生态织网计划”
,让各地的“本土适配官”
把零散的适配智慧串成闭环:非洲的孩子跟着长老找到邻近的花田,在小苗旁种上吸引蜜蜂的花,“花引蜂、蜂传粉、苗结果,蚯蚓还能帮花松土”
;山区的老师带着学生,把虫粪埋进教室外的“邻里花池”
,“菌植瓶出虫粪、虫粪养花、花招蜂,又能帮菌植瓶传粉”
;草原的扎西孙子则把多余的燕麦秸秆切碎,混进沙棘叶肥里,“秸秆保肥、肥养燕麦、燕麦喂牛羊,牛羊粪又能补肥”
。
阿竹在绘本里新增“生态闭环页”
,孩子们用箭头把本地的共生环节连起来:非洲的孩子画了“花→蜜蜂→小苗→蚯蚓→花”
的圆,配文“转起来就不用愁传粉啦”
;山区的学生绘了“菌植瓶→虫粪→花池→蜜蜂→菌植瓶”
的链,备注“每一步都不浪费”
;南海的渔娃则记录“海藻渣→菌菇→小鱼→海藻→海藻渣”
的循环,写着“海里的圈,和雾林的一样圆”
。
这些闭环图越画越密,每个地方都有了专属的“小生态圆”
。
更奇妙的是,小生态里长出了“跨圈联动”
:草原的燕麦秸秆肥不仅养燕麦,还能给邻近的沙棘林施肥,沙棘林的鸟雀又飞到草原吃蚜虫;非洲花田的蜜蜂,采完蜜会飞到隔壁部落的小苗地传粉;山区花池的花籽成熟后,被风吹到山下的农田,帮农田招来了益虫。
阿芽在绘本的“生态地图页”
上,用虚线把这些联动的小生态连起来,渐渐织成了一张“在地生态网”
。
这天清晨,阿芽翻开“生态闭环页”
,突然现所有闭环图都泛起了翠绿色的微光——微光顺着虚线蔓延,与“根脉光带”
交织,化作一张贴着大地的“生态绿网”
。
这时,青羽灵鸟衔着一粒带着花籽的虫粪,落在绘本上,虫粪一接触页面,共生晶核的光芒突然变得温润,像春雨般洒向各地的小生态:非洲的小苗结了果,山区的花池开得艳,草原的燕麦田绿油油的。
“原来把小智慧织成圈,就能长出大生态!”
阿树指着生态绿网里的画面喊道。
阿竹摩挲着绘本上的闭环图,轻声道:“阿石当年看竹根和菌菇互相帮衬,现在孩子们把这道理织进家乡的土地,每个小圈都在转,合起来就是最鲜活的共生。”
夕阳下,各地的孩子通过灵脉网“云逛生态”
:“看我们的蜜蜂在传粉!”
“我们的秸秆肥养出大燕麦啦!”
阿芽在绘本的新一页画了幅画:各地的小生态圆像串珠子一样连在一起,每个圆里都有植物、动物和孩子的笑脸,圆心处都闪着和共生晶核一样的光。
旁边写着:“共生的生态,不是别人给的模板,是自己动手,把家乡的花、草、虫、鸟,织成一个转不停的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