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牵头订做了最后一本脉记本,封皮是数字库的二维码,题名《脉魂永续记》,第一页印着扎西爷爷的巡山杖素描和丹增的智慧终端照片,写着:“纸脉会老,数脉不朽;情脉相连,魂脉永续。”
县生态局特意送来“国家级生态传承示范基地”
的牌匾,与“共生契约碑”
并排而立,碑前的陶罐里,装着扎西爷爷的巡山杖碎片、数字库的硬盘,还有各地寄来的植物种子。
苏清寒翻开《水脉纪要》,最后一页没有新的批注,只贴着一张聚脉坡的全景数字照片:老人们在看数字档案,年轻人在调试设备,孩子们举着ar眼镜笑闹,柏苗在风里点头,红绳在阳光下闪光。
林砚轻声道:“原来最好的守护,是让老辈的温度住进数字里,让晚辈的技术接上传统的根,让每片山水的故事,都能在天地间永远回响。”
车窗外,夕阳把守脉堂的影子拉得很长,数字屏幕的光与油灯的光叠在一起,照亮了墙上的字:“脉在土中,魂在心中,数在云中,天地共守,生生不息。”
陶罐里的种子悄悄了芽,顶开了巡山杖的碎片,也顶开了岁月的褶皱——这脉守护,终于跨过了时光,成了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