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凝重。
审判长和两名人民陪审员围坐在桌前,桌上摊着厚厚的卷宗。
其中一名年纪稍长的男性陪审员,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揉着眉心,面色纠结。
“张伟律师的辩护……确实精彩,也确实在法理上,构建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但是……我们也要考虑社会影响。毕竟,一条人命没了,还是活埋,这个行为的客观性质,极其恶劣。”
“如果我们完全采纳辩护人的意见,直接判决无罪,会不会在社会上造成一种‘只要理由正当,就可以活埋他人’的错误示范?舆论会不会反弹?”
另一名女性陪审员也点了点头,附和道:“老刘说得有道理。这个案子虽然目前关注度并不高,但是一旦做出无罪宣判,势必引来极大的社会关注!所以,判决必须慎之又慎。我认为,可以折中一下。”
她提出了一个看似“两全其美”的方案:“故意杀人肯定是不构成了。但毕竟造成了死亡结果,我们可以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或者‘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这样,既能肯定她们防卫的正当性,也对死亡结果有了一个交代。最后判个三年,缓期执行,让她们能回家。这样既安抚了社会情绪,也给了当事人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不是很好吗?”
这个方案,在过往的许多疑难案件中,是法官们最常采用的“和稀泥”手法。
它看似兼顾了法理与人情,实则是对司法公正性的一种妥协。
审判长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
她的脑海中,【绝对公正领域】的力量正在无声地发挥着作用。
那些关于“社会影响”、“舆论导向”、“判决效果”的杂念,被一股莫名的力量强行排开。
剩下的,只有最纯粹、最根本的法律原则。
对,就是对。
错,就是错。
她抬起头,看向两位还在讨论“折中方案”的陪审员,声音清冷而坚定。
“法律的尊严,不在于和稀泥,不在于寻求所谓的‘两全其美’。”
“它的尊严在于,事实认定清晰,法律适用准确。在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如果经过我们的审理,认定她们的行为在法律上构不成任何犯罪,那么,任何为了所谓的‘社会影响’而做出的有罪判决,都是对法律最无情的践踏!是我们作为司法者,最大的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