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探方的黄土坡,顾繁星就坐在帐篷里的小桌前,指尖轻轻拂过保护盒里的宋代瓷碗。
淡青色的胎质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碗身上的缠枝纹细腻得像绣上去的。
她忍不住拿出放大镜,一点点查看纹样的细节,嘴角不自觉地弯起。
这是她考古生涯里,第一次亲手掘出如此完整的宋代民窑器物,心里的激动还没完全褪去。
“在跟你的‘宝贝瓷碗’道别呢?”
帐篷帘被轻轻掀开,裴洛南拎着保温桶走进来,声音里带着笑意。
他把保温桶放在桌上,打开盖子,里面是温热的豆浆和两个豆沙包,“县城那家老店的豆沙包,我特意让老板少放了糖,你尝尝,看合不合胃口。”
顾繁星放下放大镜,接过裴洛南递来的豆沙包,咬了一口,细腻的豆沙混着麦香在嘴里散开,甜度刚好。
她抬头看向裴洛南,眼里满是笑意。
“你怎么知道我今天想吃豆沙包?”
“昨晚你梦话里都在说‘豆沙包配瓷片’,”
裴洛南坐在她身边,伸手帮她拂去嘴角的碎屑,眼底满是宠溺。
“我猜你今天肯定没心思吃别的,就赶紧去买了。
对了,王教授他们九点到,我已经让杜飞把瓷片的资料整理好了,一会儿你讲解的时候,不用慌,有我在。”
顾繁星点点头,心里踏实了不少。
她拿起豆浆喝了一口,温意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到了心底。
其实她昨晚确实有点紧张,怕今天讲解不好,可裴洛南的细心总能轻易抚平她的不安——他记得她的口味,记得她的紧张,更记得她每一个细微的情绪。
九点刚到,遗址门口就传来了汽车的声音。
顾繁星和裴洛南迎出去,就看到王教授带着两个助手从车上下来。
王教授是省博物馆的资深陶瓷专家,头花白,却精神矍铄,手里还拿着一个放大镜,一看就是个对文物极其执着的人。
“王教授,辛苦您跑一趟了。”
裴洛南上前握手,语气恭敬。
“我们已经把瓷碗和相关资料准备好了,就在帐篷里,您这边请。”
王教授笑着点头,目光落在顾繁星身上,眼里带着期待。
“顾小姐,早就听洛南说你在阳县遗址有重要现,今天可算能亲眼看看了。”
顾繁星脸颊微微泛红,连忙引着众人往帐篷走。
“王教授您过奖了,都是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还有洛南帮了我很多。”
进了帐篷,王教授一眼就看到了桌上的保护盒。
他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凑到瓷碗前仔细查看。
帐篷里静悄悄的,只有放大镜偶尔碰到瓷碗的轻微声响,顾繁星的心跳忍不住加快,悄悄攥紧了裴洛南的手。
裴洛南感受到她的紧张,悄悄在她手心捏了捏,还递来一张提前写好的便签——上面是瓷碗出土地层的具体深度和文化层特征,是她昨天整理资料时随口提的细节,他却默默记了下来。
过了好一会儿,王教授才放下放大镜,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好!
太好了!
这瓷碗的完整性在宋代民窑器物里实属罕见,你看这缠枝纹的卷叶弧度,还有碗底的窑口印记——‘清宁窑’的印记虽然模糊,但特征很明显,这可是目前现的‘清宁窑’最完整的一件器物!”
顾繁星眼睛亮了,连忙拿出笔记本:“王教授,您是说这是‘清宁窑’的?我们之前查资料,只知道‘清宁窑’是宋代晚期的地方窑口,却没见过完整器物的记载。”
“没错!”
王教授接过笔记本,在上面画了一个简易的窑口印记,“‘清宁窑’的器物存世量少,大多是残片,像这样完整的瓷碗,还是第一次现。
顾小姐,你这现太有价值了,不仅能填补‘清宁窑’研究的空白,还能帮我们还原宋代晚期地方窑口的烧制工艺!”
裴洛南在旁边笑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