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被视为冒险甚至有些失策。毕竟无论在哪个时代,将部队置于滥加干扰和失衡调度中往往会招致灾难性的后果。一般而言,清晰的头脑和沉着的指挥是确保战场上胜利的重要因素,而添油战术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这种战略制高点。
其出现的原因除了指挥官未能准确掌握敌情而断言失误之外,通常还缘自对战局势的误读。在部队初次交战时,由于对敌力量的低估,常常导致了派遣的兵力过于薄弱,未能达到预期的战果。相反地,在敌方反击力量出乎意料地强烈时,可能会使本已脆弱的部队遭遇重创,紧急撤退成了奢望。
在火急火燎地想要修复局面、尽快实现战场目标时,指挥官可能在预备部队仍在调度中,甚至未能彻底理清思路时便迫不及待地将它们投入战斗。这样的行动,若再次陷入同样的窘境,无异于加剧了前线的混乱和伤亡。
然而,若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添油战术——将其应用于防御方,情况就大有不同。这里的重点转变为依靠防御方固有的优势:他们通常已在关键点构筑了坚固的堡垒和防线。利用防御工事的天然优势和地形的独特性,防御方能够有选择地投入部队,利用战术灵活性,对侵略者进行有效的打击和骚扰。
通过交替的火力点和机动的小队行动,防御方旨在牵制敌军,消耗其前锋部队,并在保持自身力量集中的同时,瓦解敌人的攻势和士气。
这种分散力量的战法,如果执行得当,即使是强大的进攻方也可能陷入消耗战的泥潭中,不断地耗费自身的有生力量和宝贵时间,最终损兵折将,同时也削弱了他们的进攻意志,这正是添油战术在特定条件下得以逆转的绝妙之处。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当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而放在眼下的情况来说,应该就是对面担心自己派出去的人被直接一波集火给断掉才会有的安排,毕竟傻子都能看出来此刻是谁的火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ScAR-h,你的意思是让那些人,可能在后边还有后手是吗?”IwS2000的话语中透露着对战场变数的深刻理解与警觉。
IwS2000很清楚尤其在像这样的城市反恐行动中,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生死,能不能救出人质和保护无辜的市民,全在于她们的判断与执行。
IwS2000默默地注视着自己的设备屏幕,在全彩夜视和热成像画面之间切换,每一次切换都是为了从不同角度捕捉可能被忽略的细节,希望找到那些潜伏的敌人。
她的眉头紧锁,全神贯注中透露出一股决绝。而在连接无人机后,屏幕上显示出的是来自高空的视角,赋予她几乎全方位的观察能力。即便如此,敌人显然也是老练之辈,将自己藏匿得极其隐秘,没有留下任何明显的破绽。
“您是队长,一切都由您来决定。”ScAR-h再次说道,她的语气中既表达了对IwS2000能力的认可,也间接提醒着她要基于当前自己的角色谨慎行事。
ScAR-h已经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得很清晰——作战经验丰富的对队员,即便自己拥有丰富的战场经验和对战局的独到见解,但最终的决断权在IwS2000手中。
面对ScAR-h的回答,IwS2000深呼吸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决断。
“你瞄准他们了吗?”IwS2000默默的问道,此刻的情况与平时练习或常规作战有所不同,此次行动的性质决定了他们不能不顾后果地展开攻击。
城市反恐的复杂度在于,不仅要精准打击恐怖分子,还要极力避免对无辜平民造成伤害,尤其是人质的安全是最优先考虑的。
虽然,从逻辑上来说,机枪手想一一威胁到每个人的生命似乎有些夸张,毕竟他们的目标不太可能是所有人。然而,这丝毫不减少人们心中的恐惧,因为他们都是无辜的人质。
而对于机枪手来说,他们所携带的pK机枪便是他们手中的死神之翼。尽管,按照常理来说,pK机枪的子弹并不能像穿越薄纸一样轻易地穿透红砖墙。但是,那恐怖的射速和持续的火力,再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