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巩固了司马师的权力,更向天下宣告了司马氏“不容反叛”的决心。
此后,朝中与地方的反对势力虽仍有不满,但大多不敢再公开与司马氏对抗,司马师的统治地位进一步稳固。
正元元年(254年),司马师迎来了掌权后的又一次重大考验——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密谋,试图剥夺司马师的权力,恢复曹魏宗室的统治。
李丰等人是曹魏旧臣的代表,夏侯玄更是司马师的前小舅子,他们认为司马师“专权跋扈”,已威胁到曹魏的存亡,于是暗中联络宫中宦官与部分禁军将领,计划在朝堂之上发动政变,诛杀司马师。
然而,这场密谋很快被司马师的眼线察觉。
司马师得知消息后,并未慌乱,而是迅速采取行动:他先以“议事”为名,将李丰、夏侯玄、张缉等人召入大将军府,随后当场揭露他们的密谋,将三人全部逮捕。
在审讯中,司马师并未严刑逼供,而是凭借掌握的证据,让三人无从辩驳,最终以“谋逆罪”将他们诛杀,并“夷三族”。
诛杀李丰等人后,司马师意识到,魏帝曹芳虽年幼,但已成为反对势力的“精神象征”,若不废黜,日后必成隐患。
于是,他以“曹芳年长不亲政,沉迷酒色,不能承继大统”为由,上奏皇太后郭氏,请求废黜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曹丕之孙)为帝。
当时,朝中虽有部分官员反对,但在司马师的压力下,最终无人敢公开抵制。
同年九月,曹芳被废为齐王,迁往河内郡;曹髦登基为帝,成为司马氏掌控下的新傀儡。
废立皇帝,是中国古代政治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往往伴随着流血冲突与政权动荡。
但司马师通过“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不仅顺利废黜了曹芳,还立了一个更年幼、更易控制的曹髦,既消除了隐患,又未引发大规模的政治动荡,足以体现其政治手腕的成熟与权力的稳固。
此时的司马师,已成为曹魏政权实际上的“无冕之王”,距离代魏仅一步之遥。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的权力达到巅峰,但一场更大的叛乱也随之爆发——扬州刺史文钦与镇东将军毋丘俭在寿春起兵反叛,史称“毋丘俭文钦之乱”,这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二次叛乱,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文钦与毋丘俭都是曹魏的资深将领,曾随司马懿、曹爽等人征战多年,对司马氏专权极为不满。
尤其是文钦,与司马师素有矛盾,其子文鸯更是骁勇善战,被文钦视为“破敌利器”。
正元二年正月,文钦与毋丘俭以“讨伐司马师,恢复曹魏正统”为名,在寿春起兵,兵力达五六万人,并向各州郡发布檄文,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伐司马氏。
此时的司马师,正患有眼疾(据史书记载,他此前因过度操劳,眼睛上长了“瘤疾”,时常疼痛),身体状况不佳。
面对文钦、毋丘俭的叛乱,朝中大臣纷纷建议司马师派弟弟司马昭领兵出征,自己留在洛阳养病。
但司马师深知,此次叛乱规模庞大,文钦、毋丘俭素有威望,若不亲自出征,恐难平定,且一旦司马昭领兵在外,朝中可能出现权力真空,引发新的动荡。
于是,他不顾眼疾的疼痛,决定亲自率军平叛。
司马师亲率十万大军,抵达项城(今河南沈丘),与文钦、毋丘俭的叛军对峙。
他采取“分兵包抄”的策略:一方面,派镇南将军诸葛诞领兵进攻寿春,切断叛军的后路;另一方面,派兖州刺史邓艾领兵驻守乐嘉(今河南项城西北),引诱文钦来攻。
文钦果然中计,派儿子文鸯率精锐突袭乐嘉,试图一举击溃邓艾的军队。
文鸯骁勇善战,率部连夜突袭,在司马师的军营外大声呐喊,吓得司马师“眼球突出”(眼疾复发,瘤疾破裂),疼痛难忍。
但司马师为了稳定军心,始终咬着牙,用被子蒙住头,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甚至将被子咬破。
左右侍从见他如此痛苦,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