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小说网”最新网址:https://www.80xs.cc,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296章 曹昂

第296章 曹昂(6 / 7)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邪物典当铺:只收凶物 华娱:贴脸开大,众导演集体破防 无限流:摆烂后我封神了 超神:我是梅洛天庭的天使储君! 我让高阳扶墙,高阳为我痴狂 反派模拟:开局被挖走至尊帝骨 逆徒,你还要忤逆为师多少次? 虚拟造物主 天道闺女下凡间,空间异能种田忙 道北风云

《武帝纪》《后妃传》《武文世王公传》等篇章中多次提及他的事迹,尤其对“宛城让马”的细节进行了详细记载。

陈寿在评价曹昂时,虽未直接发表议论,却通过引用袁忠“子修仁孝笃实,有古之君子风”的评价,间接表达了对曹昂的认可。

在《三国志》的影响下,后世史学家对曹昂的评价多以正面为主——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及宛城时,特意注明“此处乃魏武帝长子曹昂战死之地”;唐代房玄龄等编撰《晋书》时,也在《礼志》中记载了西晋皇室祭祀曹昂的事迹,称其“忠勇可嘉,为万世表率”。

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曹昂的故事开始从史书走向民间,成为话本、戏曲的重要素材。

元代杂剧家关汉卿曾创作《邓夫人苦痛哭存孝》,其中虽以唐末李克用之子李存孝为主角,但“长子救父、战死沙场”的情节明显借鉴了曹昂的事迹;明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对“宛城之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详细刻画了曹昂“让马救父”的过程,将其塑造为“忠勇孝悌”的典范。

在《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败师淯水”中,罗贯中写道:“曹昂见父伤重,弃马与操,曰:‘父可速去,儿当断后!’操含泪上马,回顾昂与安民,已死于乱军之中。”

这段文字虽在细节上与正史略有出入(正史未明确记载曹昂“弃马”的对话),却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让曹昂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此后,在明清时期的戏曲、评书、小说中,曹昂的故事不断被改编、演绎,成为民间文化中“忠义”形象的重要代表。

为何曹昂的故事能跨越千年,始终被后人铭记?

这背后,是他的事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忠”“勇”三大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

在儒家文化体系中,“孝”是立身之本——《论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而曹昂“让马救父”,则将“孝”推向了极致:在生死关头,他选择牺牲自己,保全父亲的性命,这正是“孝之至也”;“忠”是处世之道——对曹昂而言,“忠”不仅是对父亲的忠诚,更是对曹氏家族、对天下苍生的责任,他的牺牲,为曹操统一北方保留了希望,也为乱世中的百姓减少了一份战乱的苦难;“勇”是行事之基——面对数倍于己的追兵,曹昂毫不畏惧,死守防线,直至战死,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大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曹昂的形象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如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统治者往往将曹昂视为“宗室忠义”的象征,用以激励宗室子弟为国家效力,防止内乱;

在和平稳定的时期(如唐宋明清),文人墨客则将曹昂的故事作为“道德教化”的素材,写入家训、教科书,教导子弟要“孝亲敬长、忠勇报国”;

即便在现代社会,曹昂的故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他的“让马救父”,本质上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推崇,无论是见义勇为的英雄,还是默默奉献的普通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这种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后世对曹昂的评价并非完全一致。

部分史学家认为,曹昂的牺牲虽值得同情,却也反映了曹操的“个人失误”——若不是曹操在宛城贪图美色、激怒张绣,曹昂便不会战死。

例如,南宋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曾引用《曹瞒传》的记载,批评曹操“宛城之败,皆由操之不德,致子修枉死”;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也认为,曹昂的死是“曹操骄纵自满的必然结果”,“操之过,非昂之过也”。

这些评价,虽指出了曹操的过错,却并未否定曹昂的德行——相反,正是因为曹操的“不德”,才更凸显了曹昂“忠义”的难能可贵。

如今,在曹昂的故乡安徽亳州,仍保留着许多与他相关的遗迹。

亳州古城内的“曹氏宗族墓群”中,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被刘邦驱赶后,我重建大秦 穿越后碰到了老乡 捡个混球当奶爸,炸翻京圈做团宠! 我毒士圣体,女帝劝我冷静 离婚三天:我冷淡至极,他索吻成瘾 重生黑莲花,屠尽白眼狼满门 退婚三个童养夫,阴戾池爷宠我入骨 惊悚游戏:作为鬼怪的我被玩家追捧了 重生侍寝当日,说好的太子不近女色呢 分手第五年,闻机长又在我心尖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