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渊见大势已去,率领其子公孙修及少数亲信,从襄平南门突围,试图逃往高句丽。
司马懿早已料到公孙渊会突围,提前派大将胡遵率军在南门之外设伏。
公孙渊刚逃出城,就被胡遵的军队包围,经过一番激战,公孙渊、公孙修父子被斩杀,其余亲信全部被擒。
至此,历时近五十年的公孙氏辽东政权正式覆灭。
司马懿进入襄平后,按照曹魏的惯例,对公孙渊的残余势力进行了清算:诛杀公孙渊的宗族及其党羽数千人,将辽东的豪强、官吏迁往中原,以消除辽东再次割据的隐患。
随后,司马懿在辽东设立郡县,由曹魏朝廷直接任命官员进行管理,辽东地区重新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
公孙渊的一生,充满了野心与权谋,他继承了父辈留下的辽东基业,试图在魏吴两大势力之间寻找生存空间,建立属于自己的霸业。
然而,他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反复无常,背信弃义,既得罪了东吴,又最终激怒了曹魏,加之自身军事才能远不及司马懿,最终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他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公孙氏在辽东的统治,也印证了汉末乱世中“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对于地方割据势力而言,若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仅凭权谋与投机,终究难以长久。
如今,辽东大地早已物是人非,公孙渊的宫殿与城池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他的故事,却成为汉末三国历史中一个独特的注脚,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乱世中,边缘势力在强权夹缝中挣扎、崛起与覆灭的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