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织部的事务。
这年,她命人在江南推广“棉桑混种”,让农户在桑树间种棉花,既不耽误养蚕,又能收获棉花,解决了冬季衣料短缺的问题。
百姓们感念她的功绩,在织神庙里为她立了牌位,与嫘祖同享香火。
孙茹得知后,却让人撤了牌位:“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当不起供奉。若真要感念,不如多教一个女子织艺,让她能凭手艺立足。”
赤乌四年,孙茹病重。
孙权亲自来看她,见她床头还放着未完成的锦缎,上面织着一幅《天下大同图》,山川相连,百姓安乐,没有战火,没有纷争。
“这图……能织完吗?”孙权声音哽咽。
孙茹笑了,气息虽弱,眼神却亮:“臣织不完,自有后人接着织。就像这经纬,一根断了,还有千万根连着……”
临终前,她将《古今织史》的手稿交给孙翊的儿子:“记住,织者,不止于布,更在于织就太平。女子的手,既能拈针,也能撑起一片天。”
孙茹去世后,孙权追封她为“经纬夫人”,厚葬于建业城外的织者陵。江南的织户们自发赶来送葬,每人都带着一小块自己织的锦缎,铺在她的墓前,竟拼成了一幅巨大的《江山锦绣图》。
许多年后,有人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里,发现了一块残破的锦缎,上面织着细密的暗纹,经学者辨认,正是孙茹当年为赤壁之战设计的信号密码。
而在江南的织坊里,女子们仍在传唱着一首歌谣:“淮水畔,织机鸣,女儿巧,织太平……”
那歌声穿过岁月,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女子如何用针线在乱世中织出一片天地,如何让经纬不仅交织在锦缎上,更交织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不朽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