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值得的。
有了这三千二百万贯的投入,才能让大明的财政保持高速的增长。
“扣除这三千二百万贯,国库今年应该还能积存九千八百余万贯。”
“不过其中有近三千万贯是发行国债收到的款项,几年后,连本带利还需要偿还约四千万贯。”
王回给朱高煦提了一个醒,朱高煦颔首道:“北方的事情,你预计几年能有成效。”
朱高煦不在乎这国债的四千万贯,毕竟这还需要八年时间才支付。
相比较国债,他更关心的是北方的经济变革。
积攒那么多钱粮在国库而不动用也不方便经济流通,所以这些钱必须要有所去处,并且要物超所值才行。
北方的经济变革就是吸纳那么多钱粮的最好项目,而它一旦成功,便能立即改变现在的南北经济地位。
不说能超过南方,但起码差距不会那么大。
“臣预计三年能见到初步的成效,届时朝廷每年会保持约5%左右的财政增长率。”
“十年过后,朝廷便能彻底掌握印度厮当、日本、朝鲜及大部分沿海藩属国的市场商品。”
“不过在此期间,朝廷也需要加大对海上军队的投入,保障海军有足够的威慑力来让朝廷的商品流通藩属国内而不遭受限制。”
“十年后,臣预计朝廷的财政收入将达到一亿贯,而基础财政支出则是会控制在八千万贯左右,每年能积存两千万贯。”
王回的这番发言很是大胆,而朱高煦听后则是思考了片刻。
他记得从英国1773年制定《印度规管法案》开始,英国的财政收入便不断地水涨船高,不到三十年时间,英国财政收入反超清朝,并将其远远甩在了身后。
这是东西方之间,中原王朝第一次在财政收入上败给西方单一国家。
哪怕是被人嘲讽很穷的明末,其财政收入也能达到二千七百万两,比同时期的日不落西班牙还要略高一些。
不过这并不奇怪,英国当时的经济市场已经很大,加上科技不断发展,欧洲人口也不断增加,所以能实现财政收入反超并成功破亿。
当下的世界人口虽然不如十八世纪末的一半,但大明拥有的人口市场却远超英国。
大明加藩属国,合计两亿六千多万人的人口市场将会是大明财政水涨船高的关键。
这其中,印度厮当无疑是大明所掌握最大的人口市场。
维持当下十六个国家格局的印度厮当,是大明需要长期坚持的一件事。
除此之外,便是日本关东、天王、关西三方势力的平衡,以及朝鲜国王、文武两班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