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君家里的孩子?”
朱祁钺不满看向他,似乎在嫌弃他不附和自己,而太监见状连忙点头道:
“自然是,自然是,奴婢自小出生就与家中父母干活,后来实在养活不起,长得还算清秀,便被选为了天家奴婢,漂洋过海才得以见到殿下的天颜。”
永乐过后,由于大明鲜少阉割战败孩童,所以太监常常是由朝鲜上贡而来。
见这奴婢这么说,朱祁钺倒是有几分好奇:“且说你姓名。”
“奴婢姓王名焘,今年一十四岁,殿下尽管叫奴婢小焘子便行。”
王焘卑躬屈膝的说着,朱祁钺却不满道:“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王焘便王焘,却叫什么小焘子,跟个狗儿名字一样,莫不是没了裤裆那二两玩意便不是个丈夫了?”
“且不见我太爷爷身边那王彦、郑和,我爷爷身边那亦失哈,这三个哪个不是大丈夫?”
“额……”王焘被朱祁钺这三言两语说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自他当了太监以来,还真的没人对他这么说过。
不管是在大明宫还是在哪,旁人只管他叫没卵的玩意,哪有这般豪言壮语。
“少了二两肉有如何,那些庙堂上的老蛮子还不如俺刚才所说那三人。”
“日后随着俺,且多读些书,太监也不乏大丈夫大英雄,瞧你献媚那模样,丑不丑?”
朱祁钺不满的骂着,但这些话在王焘耳中听着,心里却暖洋洋的,不由得连脊背都打直了。
“是,奴婢日后一定活得像个大丈夫,不丢殿下的脸面。”
“嗯,就得这样!”朱祁钺见王焘打直了脊背,这才高兴的拍拍他的肩膀,随后拿起书本继续看起了书。
马车继续向着北京驶去,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赶在午时前抵达了安定门。
高大的城门下被木栅栏分出五个出口,每个出口宽一丈,经过检查后才能放行,朱祁钺也毫不例外。
检查过后,马车便进入了北京。
传至洪熙年间,许多曾经稀罕的商品都已经变得便宜,例如玻璃、钟表、布匹,花卉等商品要么就是可以批量生产,要么就是因为交通运输的提高而普及。
街道上干净整洁,四轮马车、黄包车、两轮和三轮的自行车比比皆是。
当然,相比较前者,自行车才是刚刚面世不到三年的产物,价格也比较昂贵,每辆高达三贯,是北京普通百姓三个月的收入,也是富人的玩物。
人们来来往往,时不时可以看到街道上有着不少藩国商人行走。
不同的是,在洪熙大阅兵后,南阳各国除满者伯夷以外,大部分国家都改为了佛教,开始效仿大明改革。
不仅仅是他们,就连朝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