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并非研究经济的专业,因此对于大明的经济问题,他也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
正因如此,新政推行的速度才会那么慢,十年过去了都没有覆盖大明一半人口。
之所以那么慢,就是因为朱高煦是走一步看一步,没办法做到高瞻远瞩的经济政策。
大明现在的情况,不怕步子太小慢慢来,就怕步子太大扯到蛋。
“依你看,大明当下有多少流动的货币?”
朱高煦询问夏原吉,夏原吉闻言沉吟片刻,而后才开口道:“算上铜钱、白银和黄金,大概是十三亿到二十亿贯。”
“好。”朱高煦颔首道:“按照你的说法,大明每年从海外获取的金银铜锭经过铸币发放到市场,代表大明每年的货币增长不过千分之四左右,偶尔还会跌到千分之三。”
“这样的情况下,金属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货膨胀在当下基本不可能,唯一有可能遇到的通货膨胀问题,只有天灾而产生的运输困难,地区物价飞涨。”
“这个问题,依靠当下的条件是解决不了的,只有等待太学研究的蒸汽机出现,才能慢慢解决这个问题。”
夏原吉和黄福几人都是朱高煦提拔起来的中流砥柱,因此太学的许多事情他们也都了解一些。
关于蒸汽机的事情,他们自然清楚,也知道蒸汽机一旦出现,那将给大明带来什么变化。
不过对于蒸汽机到底能不能制作成功,夏原吉等人还是抱着怀疑态度的。
尽管当下的蒸汽机已经能稳定对矿井抽水,但这和催动承载数千数万斤的重物来说,实在有些超乎他们的想象了。
“当下朝廷每年回收的宝钞数量是多少?”
朱高煦走到了大树营镇的边缘,而他的前方已经出现了由西厂力士护卫的马车。
他一边走上马车,一边询问夏原吉,夏原吉也交代道:“破损更换的数量在五六十万贯上下浮动。”
“按照这样的情况,钞价应该每隔十年会回升一些。”
“不过我不明白,殿下您为何要回收宝钞,不如不管它,为朝廷节省一笔开支。”
夏原吉这么说并没有问题,在他看来无法挽回的事情就没有必要继续挽回了,宝钞便是如此。
尽管经过朱高煦的提醒,洪武二十七年以后大明便没有大肆发行过宝钞,但市面流通的宝钞数量依旧很多。
洪武之治的成功,实际上有宝钞的很大一部分功劳。
尽管它的作用是收割百姓,但这么多年过去,百姓早已恢复了过来。
现在他们只需要慢慢的等待,等着宝钞报废,那大明就立马减少了一个经济问题。
不过对此,朱高煦却在上车后摇头,对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