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站在他一旁,年纪已经很大的足利满隆也不过才四尺七寸(150cm),而这已经算是日本中上的身高,足利义嗣比他高出整整半个头还多。
再给他过几年大明日子,恐怕他能再涨一二寸。
正因如此,足利义嗣平日里最满意的就是自己在大明生活而增长的身高,平日里也多以日本国世子的身份自居。
现在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足利义持不仅要求断绝明日君臣关系,还要他返回日本出家为僧,因此他的心情是十分惶恐的。
尤其是当他见到庙堂上大部分文官都拒绝出兵日本,帮助他复国时,他的心情更是可以用心如死灰来形容。
这样的情况下,越国公杨展的一席话无疑让他看到了曙光,连忙作揖:
“下臣恳请陛下出兵,为下臣复国!”
他一边说,一边低声啜泣了起来,这是他的叔叔足利满隆教他的手段。
当他的啜泣声响起,半响不说话的朱高煦也转身对金台之上的朱棣作揖道:
“陛下,人无信而不立,国亦是如此。”
“我大明宗藩自东洋往西小西洋而去,若是对于家门的日本内乱都坐视不理,那又如何让万里之外的各藩国信服朝廷呢?”
朱高煦一开口,先前跟随解缙等人开口的郭资、宋礼等人面面相觑,缓缓退回了队伍之中。
眼见他们退走,其它人也尽数退走,唯有解缙还高傲的像只大鹅般站在队伍前方。
朱棣瞥了一眼他,内心摇摇头后才开口道:“太子言之有理,日本为我藩臣,且足利义满对大明恭敬,与我宛若父子亲昵,如今他去世不过三载,其国内便爆发内乱。”
“若是不能履行与他生前之约,我亦心中难安。”
“平江侯陈瑄、平越伯杨文、左都督徐增寿……”朱棣缓缓念出三个名字,武官队伍之中也缓缓走出了三名武官。
平江侯陈瑄在下西洋前常常出没庙堂,众人对他十分相熟。
倒是平越伯杨文,作为淮西的军二代,他的年纪并不年轻,如今已经有六十岁。
由于靖难之役中被朱允炆担心和朱高煦有勾结,因此派他前往广西围剿盗匪,寸功未立,靖难之后大封功臣也没他的身影。
其实杨文自己都稀里糊涂的,毕竟他跟朱高煦就一个举荐的关系,两人在洪武、建文两朝压根没见过面,他都不知道自己怎么的就被划为了东宫一派的将领。
眼看着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都得了伯爵、侯爵,杨文心里别说有多难受了。
好在朱高煦没忘记他,调他前往西南参加了对贵州改土归流的战事,这才累功得到了一个平越伯的爵位。
至于被朱棣最末召唤的徐增寿便不用多说,这些年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