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反复十数年或者数十年,能废安南就废,废不了的话再一步步拿下他的太原、北江,这样就拿到了安南最大的平原。”
朱高煦说出了一个慢的办法,但这个办法并没有被众人接受认可。
毕竟这次出兵就是要拿下安南全境,如果出兵十余万结果只拿下北部的山隘与平原,那完全就是支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诸将的表情被朱高煦看在眼里,在他看来大明想要拿下安南只有这两个选择……要么忍,要么残忍。
至于像沐家世守云南的这种办法根本无法用在安南身上,更解决不了问题。
朱元璋让沐家世守云南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云南人口本来就因为土司征战而变得非常少,再加上以明朝强制铺过去的数十万军户占住整个云南所有的交通要道,因此天时地利都握在了朝廷手里。
相比较之下,安南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首先从人口来说,安南本土人口极多,算上蛮人就是云南的三倍。
再从军事来说,安南一旦过了坡垒关之后就是一马平川的红河三角洲大平原,根本不存在云南那种遍地关隘的情况。
在这种地理情况下,把卫所和军队驻扎在平原上,相当于孤悬,联不成串,这也是黎利能击败安南明军的原因之一。
其次,世守云南的核心在于云南的土司之间矛盾多多,不可能、也不存在联合起来同时全部反叛的情况,甚至在某家土司反叛之后周围的本来心怀叵测的土司会立即宣布拥护大明,然后参与云南总兵组织的围剿。
大明在云南始终是拉着多数打少数,这也是云南能够得以长期维系的重要原因,但是安南不存在这一基础。
因此在朱高煦看来,物理消灭一批军队与民夫,将安南男丁占比大大降低,然后从江南迁徙孤寡男丁前往安南才是最快也能最稳妥吃下安南的办法。
至于大明在安南实施的郡县制他也并不全部认可,在他看来安南就得施行军管,这样才能避免爆发更大的动荡。
云南和安南不一样,云南爆发动荡后,由于每年二百余万贯的金银铜矿,大明会拼死将任何动荡弹压下去。
可安南的的金银铜矿不如云南丰富且不提,开采难度也不低,比较容易开采的钨矿、铝土和稀土在这个时代又没什么作用。
更重要的是,云南的价值已经被朱高煦挖掘出来了,眼下云南的矿产已经在他的指点下被探明大部分,甚至到清朝嘉庆,云南的金银铜矿探明情况也不如现在。
正因如此,大明才能从西南获取每年二百余万贯价值的金银铜钱。
也是因为如此,满朝官员都不抗拒对云南的投入,因为他们知道对云南投入越大,云南的回报就越高。
相比较之下,开采难度不低还没有基础的安南对大明的吸引力甚至不如孤悬海外的吕宋大。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