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如今突然来了个坦率的,他反而不会应付了。
杨彬的尴尬被亦失哈看在眼里,对此他笑着安抚道:
“杨善人,我早与你说过,我家殿下与寻常勋贵宗室不同,你却是不信,如今可信了?”
“信、信信!殿下确实与众不同。”
在亦失哈的圆场下,杨彬也一边为朱高煦倒酒,一边不断点头,同时对朱高煦道:
“殿下,草民听闻你要就藩,担心那吉林苦寒,物产不丰,因此毛遂自荐,想为您解决些事情。”
杨彬没有明目张胆的说自己要购入朱高煦手中盐引,而是换了个说法。
对于洪武年间的盐引制度,朱高煦也是非常熟悉的,毕竟他记忆超群,许多事情都在这几个月禁足看书中记了下来。
明代绝大部分时间施行的盐政制度都是“开中制”,而通常说的‘纳米中盐’的开中法是其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明朝前中期,盐法与军需供应中扮演着南粮北运的重要角色。
当今洪武二十七年,大明有二百一十九个县产盐,而产盐区域被朝廷划分出来设置盐场。
这些盐场分别处于六个都转运盐使司和八个盐课提举司管理之下,食盐的生产由专门的灶户负责。
因为制盐方法主要是煎煮和晾晒,所以食盐的品质也因生产方法及产地而有高低。
当下灶户的待遇是比较好的,产盐一引四百斤则给钞二贯,并且优免杂役。
由于待遇好,因此灶户们不仅负责制盐,还有防备贩卖私盐的责任。
这种待遇,在朱高煦的《钱钞法》出炉后得到了提升,由于宝钞升值,因此朝廷将‘给钞二贯’又折为了给钱一贯,所以灶户的待遇普遍得到提升。
待遇跟上,责任心也就更强,因此沿海私盐的贩卖难度也就更大了。
对于盐商们来说,私盐难以购买,那就只能继续走官盐盐引的路子了。
不过官盐的路子并不好走,根据具体的流程,朝廷每年会根据各地需求在各地发榜招商,明确各地所需,及相应的兑换各区盐引数目,如此称为“开中”。
在这些地方的盐商看到榜文后,会根据榜文申请中盐,并根据要求输送指定中‘纳物’至指定地点,以此换取仓钞,称为“报中”。
盐商持仓钞至运司等待兑换盐引,而后运司根据底簿与仓所送来的仓钞核对本年数目后进行开中。
开中结束后,运司将底簿及仓钞送至南京户部核对,然后由南京户部印刷盐引,送回运司,再由运司将盐引交与盐商。
到这里,可认为是“开中制”阶段结束,而盐商需要再后续持盐引等候朝廷指示,根据规定前往指定盐场支盐,又称为“守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