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
断断续续的一曲从不远处的园林传出来,汪明月听不出,安天涯倒是主动做起讲解来:“这是《玉簪记》秋江一折。”
“《玉簪记》?”汪明月觉得耳熟。
“讲的是个书生潘必正和女冠陈妙常的故事,书生潘必正进京赴试,路上投奔姑母,遇到一位女冠陈妙常两个人在庵中相爱,弹琴作诗,后来书生潘必正被姑母催促进京赶考。”
“秋江这一折,就是女冠陈妙常送别书生潘必正。”
“你要是看昆曲的话,《玉簪记》是很经典的一个故事了。”
曲笛声暂歇,安天涯讲的故事也告一段落,像是同样的欲说还休——汪明月都兴致倒被挑了起来。
“那后面呢?两个人最后成婚了么?”撇了撇嘴,汪明月的目光跃上声音来处的白墙,“这种故事要么就是个童话一样的甜美结局,要么就是书生回来不再认这个姑娘。”
“在一起了,这个故事都结局比童话还完美。”
两个人原本就有婚约在身,只是这姑娘早早失踪,害得一双父母凄惨十数年。一来二去,竟是个姻缘早注定的故事——算不得俗套。
“你居然这么清楚?”汪明月有些惊讶,当初为了艺考硬啃四大名剧的时候,自己读的头晕眼花。
字多,各个都是曲牌,让人恍惚有一种随时在做语文古诗文阅读的“美感”。现在评价一下,汪明月愿意用“辛苦也命苦”来形容那时候的自己。
美则美矣,读多了,好像文字都进不了自己的脑子。
就好像爱好成了职业,一下子就没了心气儿……
“那时候我爸想要设计一套昆曲的,他在电视机上也看,也拉着小小的我去剧场看。”
原来是这里的渊源。
“后来东西是设计出来了,不是很好卖,喜欢昆曲的可能会买,不感兴趣的宁可买个园林,也大多不太想买个人物的……有的人可能也会觉得把“小人”放到了家里,多少别扭吧。”
又要考虑市场圈层,又要考虑民俗习惯,汪明月在这一刹那才感受到这一把小小的檀香扇,想要做好,卖出去,一点也不比影视行业容易。
“但是我爸自己挺喜欢的,他觉得这毕竟是苏州这边的特色,也符合檀香扇的典雅,卖没卖出去的,自己先存了一套。”
安天涯的语气里,一半是掩盖不了的无奈,另一半依旧是汪明月这几天见惯了的自豪。
汪明月不知道安天涯在自豪什么。
自豪父亲买得起?那必然不会是。
自豪父亲真心爱着他的行业?或许这份自豪里总带着些脱不开的苦涩。
“我只为别时容易见时难……”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