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雨顺着屋檐砸到汪明月的胳膊上,两个人顺着雨滴落下的方向抬起头去看——下雨了!
一旁站着的摄影和灯光显然更先一步比两个人做出动作,冲到就要下起的雨里,抢救回自己的设备。
“下雨了,赶紧把设备往屋里面搬!”
“麻烦人家这边的人帮个忙吧!”
“快快快,这眼看要下下来了。”
好一阵兵荒马乱之后,雨下下来了,设备也及时被抢回了屋里。
安静的坐下来,听着有节奏的雨敲打着门窗。无论是汪明月还是导演,对于刚才那个“抄袭”的故事,都没了讲下去的心思。
“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
汪明月正拿着剧本研究,导演的话忽然在耳边响起。
“很符合现在新媒体短剧的方向。”汪明月没有做过多的评价——面对这种又土又没逻辑的故事,汪明月也只能说一句“我是土狗我爱看”。
“其实我有时候也会看看,这个节奏和拍院线还是有很大区别。”
制片人不在身边,导演又觉得和汪明月聊得来,便也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带着些许无奈,尬笑了两声:“虽说是为了赚钱生活不丢脸,但是拍这类东西,行业里的熟人还是容易笑啊。”
来帮忙的不乏厂里的几位年轻人。刚来不久的一位30多岁的切工,原本就是做木匠工作的。
这些年建木质结构房屋的越来越少了,也很少有人专门找人去打家具。
来到厂里,安稳、踏实,算是给父母妻儿一个交代。
木料的香气结在衣服上,牵扯了满园,如今随着风风火火的人们,都聚在这间宽敞的屋子里。
“他们这里是做扇子的?还是做香料的?”
“这个大园子倒是不错。”
制片人那边还在沟通着原著作者。好不容易从海滨城市起飞,如今目的地又因为大雨无法落地,飞机在上海那边备降了……
“那可能还得麻烦咱们这边一天。”刚挂了电话,制片人就侧过头来笑着朝汪明月点了点头,“作者那边打算坐高铁过来了。”
汪明月可没有导演的资历,站起身来也笑着回了制片人,再坐下来,回应了导演方才的问题:“他们是以做檀香扇为主,我专程来找也是因为有件旧物。”
“嗯,之前倒是在博物馆见过。”
说着,导演自嘲的笑了笑:“年轻的时候没钱,哪里敢看这种东西?出来采风学习,想着能吃饱喝足就不错。”
“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