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名字叫青蚨,形状像蝉但稍大些,味道辛辣鲜美,可以吃。它产卵一定会依附在草叶上,卵像蚕卵那么大。只要拿走它的卵,母虫就会飞过来,不管距离多远;就算偷偷拿卵,母虫也能找到地方。人们用母虫的血涂八十一文钱,用子虫的血涂八十一文钱,每次买东西,不管先用母血涂的钱,还是先用子血涂的钱,花出去的钱都会自己飞回来,循环不止。所以《淮南子》里记载用这种方法还钱,把它叫做“青蚨”。
土蜂叫蜾赢,现在人们叫它????,是细腰蜂的一种。这种蜂只有雄蜂没有雌蜂,不交配也不自己产卵,经常抓桑树上的虫子或阜螽,用来养育,这些虫子最后都会变成它的后代,所以人们也把蜾赢叫“螟蛉”。《诗经》里说“螟蛉有了幼虫,蜾赢把它背走抚养”,讲的就是这件事。
木头里的蛀虫(木蠹),长大后会变成蝴蝶。
刺猬身上有很多刺,所以没办法跳过杨柳树。
昆仑山是大地的源头,也是天帝在人间的都城,所以山外有极深的弱水环绕,又有燃烧的火山包围。火山上的鸟兽草木,都能在烈火中生长,“火浣布”(能用火洗的布)就是用这山上草木的纤维,或是鸟兽的毛做的。汉朝时西域曾进贡过这种布,后来中断了很久。到三国曹魏初期,有人怀疑世上根本没有火浣布,魏文帝曹丕认为火的性质猛烈,不可能有生物在火里存活,还把这种观点写进《典论》里,证明火浣布不存在,让有见识的人不再相信有火浣布。到魏明帝即位后,下诏给三公说“先帝从前写的《典论》是不朽的格言,要把它刻在太庙门外和太学里,和‘石经’一起永远传给后代”。没过多久,西域有人来进贡火浣布做的袈裟,明帝只好让人把《典论》里否定火浣布的内容删掉,天下人都嘲笑这件事。
金属的本性是一样的,但在五月丙午日中午铸造,就能做成阳燧(古代取火的工具);在十一月壬子日半夜铸造,就能做成阴燧(古代取水的工具)。也就是说,丙午日铸的阳燧能用来取火,壬子日半夜铸的阴燧能用来取水。
汉灵帝时,陈留人蔡邕因为多次上书提建议,违背了皇帝的心意,又遭到宫里得宠宦官的忌恨,担心自己活不下去,就逃到江湖上,远走吴地。到吴地后,他看到有人烧桐木做饭,听到桐木燃烧的声音,说“这是块好木材”,就向那人要了桐木,削成琴,弹起来果然有美妙的声音。因为琴的尾部被火烧焦了,所以叫“焦尾琴”。
蔡邕曾到柯亭,看到那里用竹子做屋椽,抬头看了看说“这是做乐器的好竹子”,就取下竹子做了笛子,吹起来声音洪亮。还有一种说法是“蔡邕告诉吴地人‘我从前经过会稽高迁亭,看到屋子东边第十六根竹椽能做笛子,取来用,果然有特别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