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规矩,大家都站起来喝一杯。”于是众人都起身喝了一杯。
宋良箴抽了签,是“列女名双声”。小春打趣道:“这可是说到咱们的‘本行’了,等会儿说的列女是好是坏,全看姐姐‘飞’的那句诗,可别弄出一群夜叉来呀!”良箴笑着说:“妹妹要是喝一杯,我就飞一句绝好的。”小春喝完酒,良箴就说:
“姬姜——《鲍参军集》里有‘东都妙姬,南国丽人’。
‘东都’是双声词,敬丽辉姐姐一杯。”小春问令官若花:“像‘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这种句子,是飞一句好,还是两句好呀?”若花回答:“按道理说,本来该飞一句。但要是常见的书还好,要是不常见的书,得多说一句才能让人明白。与其让大家动不动就问上下文,不如随手多带几个字,还省了不少口舌。”
兰芝又问:“请教姐姐,要是上一个人用过的书,下一个人还能再用吗?”若花看向兰芝:“主人觉得呢?”兰芝说:“依我看,上家用过的书,一概不能再用,用错了就罚两杯,重新‘飞’。况且花木、鸟兽、虫鱼这些题材,只有《诗经》《尔雅》《方言》《释名》里记载得多,要是都用这几本书,不仅没趣味,而且这几本书的句子都短,最多不过四五字,哪能找出两个双声、叠韵词来?姐姐之前定的‘多喝酒’的规矩,不就成了空架子吗?”
花再芳皱着眉说:“要是按主人的说法,咱们一百人得用一百部不同的书。不瞒姐姐说,我肚子里除了十几部经书、《史记》《汉书》,还有几部常见的子书和文集,加起来还不到三十种。要凑一百部,这不是为难人嘛!”闵兰荪也附和:“我肚子里连二十种都凑不齐。”毕全贞更直白:“我别说读过一百部书了,要是真认真看过一百部,我都能发誓。而且书的篇幅不一样,像《左传》《礼记》,一部就有一二十万字;就算不管篇幅长短,每部都按《毛诗》的篇幅算,一年能读五部《毛诗》,就算特别聪明了。仔细算下来,读完一百部书得二十年。我今年十六岁,就算从今天起立刻开始读书,还得再读四年,等过了二十岁,才能陪大家玩这个酒令。”兰芝见状赶紧说:“我就是怕大家都用一样的书没趣味,才随便提了这个想法,想着多换几种书,既能多喝几杯,也显得热闹。现在三位姐姐不愿意,我哪敢勉强。”
紫芝却不认同:“你们三位知道‘才女’的‘才’字怎么讲吗?要是一百人连一百部书都凑不出来,还配叫才女吗?现在要是不定下规矩,万一大家都在十几部书里来回用,以后传出去,岂不是成笑话了!而且每个人读的书不一样,别人哪能刚好把你读过的书都‘飞’到呢?”
再芳反驳:“姐姐不知道这里面有五件难事!”紫芝问:“哪五件难事?”再芳解释:“比如报的花鸟名字,得天生是双声或叠韵词,这是第一难,就不用说了。而且‘飞’的句子,还得从花鸟名字里挑一个字,这不是第二难吗?报的花鸟名字,又得紧跟着上文,要么同声母,要么同韵母,这是第三难。这些就算难,还能勉强应付,最难的是‘飞’的句子里还得有双声或叠韵词。你想啊,古人的书里,哪能都像《诗经》那样,刚好有‘窈窕、辗转、参差、优游’这种词?句子里要是没这种字,就算想出一万句也没用。再加上要凑一百部书,这不是难上加难吗?”兰言提议:“我有个折中办法:既然主人已经定了规矩,以后要是有人误用了前面用过的书,除了罚两杯,就算完成任务,不用再重新‘飞’,怎么样?”众人都点头:“这样太好了。”
小春又问:“既然这样,得一一登记用过的书和句子,才不会乱。这个活儿让谁来干呢?”紫芝说:“宝云姐姐的丫鬟玉儿,字写得好,记性也好,让她来写吧。”兰芝把前面的内容写下来交给玉儿,还在席旁的茶几上摆了笔墨。小春问玉儿:“你姓什么?今年多大了?”玉儿回答:“我姓王,十三岁了。”小春打趣宝云:“宝云姐姐给丫鬟起名字也太省事儿了。”宝云纳闷:“怎么省事儿了?”小春笑着说:“你在她的姓‘王’上只加一小点,变成‘玉’,就算名字了,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