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文章了吗?”史氏说:“你叔叔自从你走后,本郡的印太守有个女儿叫印巧文,想报名参加考试,因为学问不够,就想给女儿请个老师。印太守在学堂里打听,知道你叔叔品德学问都好,就请他去教书。后来本处的窦坡窦大人也把女儿窦耕烟送来拜师,本县的祝忠得知后,也让女儿祝题花来一起学习,还有本地几个官宦家的女儿也来拜师请他指点文章。虽说女学生不用老师时刻盯着,但学生多了,他今天去这边,明天去那边,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今天一大早出去,要到下午才能回来。”闺臣说:“他们既然在这儿做官,大概都不是本地人,现在各地正赶上县考,为什么不回原籍参加考试呢?”史氏说:“他们都因为离家乡太远,要是为了县考赶回原籍,将来还得回来,实在太不方便,所以就商量着干脆等冬天年初补考,一旦通过郡考,就能就近去参加部试,这样一举两得。而且他们因为你叔叔今年五十大寿,都要等过了九月祝寿之后才肯回原籍。”
闺臣说:“要是这样的话,咱们倒能聚一聚了。”没过多久,唐敏就回来了,见到侄女,又看了家书,这才稍微放下心来。随后,闺臣就带着叔叔见了众人,说了来此的目的。唐敏说:“我正担心侄女上京没人作伴,现在有这些姊妹同行,我就放心了。”
正好这天良氏夫人带着廉亮、廉锦枫,还有骆红蕖也从海外来到了唐家。林氏问起缘由,良氏就把前年唐敖救了女儿,后来尹元替小峰做媒的事详细说了一遍。林氏听了,没想到意外得了个像花一样美、文武双全的儿媳妇,别提有多高兴了。良氏把骆红蕖托付好,因为本族还有嫡亲支派,本来想回族里住,但唐闺臣和廉锦枫一见如故,彼此舍不得分开。好在林氏早就买了邻居的一所房子,和这边住宅开了门连在一起,当时就留下良氏母女,和缁氏母女一起住在新房里。红红跟着缁氏,闺臣和红蕖、兰音住在楼上,小峰陪着廉亮在书房住。安排好住处后,就摆了丰盛的宴席,众姊妹陪着缁氏、良氏坐下。闺臣问:“之前在水仙村,听说伯母春天就动身了,怎么现在才到?”良氏说:“一路上顶风而行,本来就难走,你伯伯中途还遇到一座什么山,怎么也绕不过去。”廉锦枫说:“那山横在海里,叫门户山,其实根本没有门户。我们因为绕这座山,足足耽误了半年,沿途风又不顺,要不是最近遇上顺风,恐怕还得两个月才能到呢。”林氏说:“表嫂既然和尹家结了亲,为什么女婿没一起来?”良氏说:“尹家原籍本是剑南,因为红萸媳妇要去参加考试,他们都回剑南了。”
当时唐敏写下众人的年龄相貌,骆红蕖改姓李,加上唐闺臣、枝兰音、林婉如、阴若花、黎红薇、卢紫萱、廉锦枫、田凤翾、秦小春,一共十个人;因为缁氏执意也要参加考试,只好编了个假名字,都在县里递交了报名表。
到了晚上,闺臣和兰音、红蕖分别去良氏、缁氏和母亲的房里道了晚安。回到楼上,她们就推开窗户乘凉,聊起天来。闺臣拿出位红亭的碑记给兰音、红蕖看,她俩也是一个字都不认识。
两人问了碑记的详细情况,不由得吐着舌头觉得奇怪。忽然,白猿走了过来,也拿起碑记看着。兰音笑着说:“难道这白猿也认识字?”闺臣说:“这就不知道了。当初我在海外抄写的时候,白猿经常在旁边看,那时候我跟它说过,将来要是把这碑记交给文人写成野史,在天下流传,就算它立了大功。不知道它能不能明白这意思。”洛红蕖说:“怪不得它也拿着看,原来是这么回事。”她对着白猿笑道:“你能立这个大功吗?”白猿听了,嘴里哼了一声,点了两下头,捧着碑记,身子一纵,就跳出窗外去了。三个人望着楼窗,都愣住了。
只听“嗖”的一声,忽然从窗外跳进来一个红衣女子,上身穿着红绸短衫,下身穿着红绸单裤,头上扎着红绸渔婆巾,露出一双三寸长的红绣鞋,腰间系着一条大红丝带,胸前斜插着一把红鞘宝剑;长得满脸绯红,十分漂亮,年纪也就十四五岁。三个人一见,对此是又惊又疑,还被吓了一跳。闺臣说:“请问这位红衣姑娘姓什么叫什么?为什么半夜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