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崖、牛浦、牛瑶、鲍文卿、倪廷珠、宗姬、郭铁笔、金寓刘、辛东之、洪憨仙、卢华士、娄焕文、季恬逸、郭力、萧浩、凤鸣歧、季遐年、盖宽、王太、丁诗、荆元这些人。两个和尚,甘露僧和陈思阮;一个道士,叫来霞士;还有一位女子,就是沈琼枝。
他们跟皇帝说,之前找到的这些已故读书人,比如周进他们,身份背景都是五花八门的,他们有品行好的也有不好的,但每个人都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本事和成就。于是,大臣们就按照这些人生平做过的事、写过的文章,分别给予了评价,并单独整理成了一份清单,恭敬地呈给皇帝过目。还请皇帝亲自给这些人排排名次,然后张榜公布。大臣们表示,这么大的恩典,得由皇帝您来决定,他们不敢擅自做主。至于这些人的诗文、墓志、个人事迹材料,就统一存在礼部,留给以后的人查看、了解。
万历四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这份报告就提交上去了,到了二十六日,皇帝就下了旨意:虞育德赐为状元,把他安排到翰林院做修撰;庄尚志赐为榜眼,让他担任翰林院编修;杜仪赐为探花,同样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萧采等一批人赐为二甲进士出身,都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官职;沈琼枝等一批人赐为三甲同进士出身,全都去翰林院当庶吉士学习。还规定在七月初一那天公布名单,并且在国子监设祭坛进行祭祀,又派礼部官员刘进贤去主持祭祀仪式,其他的就按照大臣们商议的来办。
等到七月初一清晨,礼部大门口就贴出了皇榜。皇榜上明明白白地写着,这是按照皇帝的旨意,公布这些被赐予进士身份的人的姓名和老家所在地。榜单上,第一甲也就是前三名,状元是南直隶常熟县的虞育德,榜眼是南直隶上元县的庄尚志,探花是南直隶天长县的杜仪。接着是第二甲的名单,从四川成都府的萧采排第一,到南直隶芜湖县的甘露僧排第二十,一共有二十个人。第三甲名单人数更多,从南直隶常州府的沈琼枝开始,一直到南直隶芜湖县的郭铁笔结束,总共三十二人。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有不同的出身背景,如今都因为这份皇榜,有了新的“进士”身份和相应的官职安排 。
在皇帝下旨之后,有一天,礼部官员刘进贤按照旨意,来到国子监主持祭祀仪式。他头戴幞头帽,身穿官袍,把祭祀用的各种祭品整整齐齐地摆放好,然后按照礼仪流程,向祭品三次进献,完成了三献之礼。
接着,太常寺的官员就开始朗读祝文。祝文大致是说:在万历四十四年,也就是丙辰年的七月初一,这个适合祭祀的日子,皇帝派礼部尚书刘进贤,带着牲畜、美酒、玉器、布帛等祭品,来祭祀刚刚追赠为翰林院修撰的虞育德等已故贤才的英灵。
皇帝感慨道,你们这些大臣和贤才,品德高尚纯粹,气质出众,就像美玉般温润,像鸾鸟般高雅,即便有才却长期被埋没。你们的才学能贯通天地,感通神明,就像《易经》中说的鸿雁渐进,又如《诗经》里所咏的鹤鸣清音。
可惜啊,资历条件把这些人才都困住了,导致无数贤能豪杰都为此叹息。凤凰已经准备展翅高飞,梧桐树却还遭受摧残。许多贤才只能穿着破旧衣裳,住在简陋的房屋里,靠着粗劣的食物过活,在艰难困苦中唉声叹气。
这里面,有的人身居低微的官职,就像系着短小的丝带,难以施展抱负;他们品性高洁,不愿与庸人为伍。也有人曾做过高官,早早就崭露头角,出入翰林院等显赫之地,看似风光无限。
还有那些渴望被重用的贤才,即便有人来征辟,他们也会坚守气节,宁可隐居也不走仕途捷径。在市井喧闹、商人往来的地方,也藏着一些高洁之士,却无人与他们交流学问。
这里面还有和尚、道士,有戏子、闺阁才女,有从军征战的将士,他们功成后悄然隐退。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富家子弟,都曾在困境中挣扎,流下伤心的泪水。
在金陵之地,曾有人在风和日丽时探讨礼乐、饮酒高歌;在吴越山水间,有人吟诗作对、饮酒论文。几十年来,众多贤才被埋没,心中的愁苦难以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