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重我,我得马上收拾一下,去衙门当面道谢。”说完,他就留差官在家里吃饭喝酒,还给了几两银子当路费,给那个办事员也塞了二两银子,就把他们先打发走了。
杜少卿准备出发时,却发现手头没钱当路费,只好把之前在姚园喝酒用的那只金杯当了三十两银子,然后带着一个小仆人,坐船去安庆的巡抚衙门。到了安庆才知道,李大人因为公务外出了,等了好几天李大人终于回来了。杜少卿就递上自己的名片,衙门的人才把他请进书房。
李大人出来后,杜少卿就赶紧行礼请安,李大人就请他坐下说话。李大人说:“自从你祖父去世后,我一直惦记着你们这些后辈。早就听说世兄你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现在朝廷恢复古代选拔人才的‘征辟’制度,我就想举荐你,你可千万别推辞啊。”杜少卿连忙说:“我才疏学浅,大人听了些虚名就举荐我,我怕给您的举荐文书抹黑。”李大人说:“你别太谦虚了,我这就去让府县准备举荐材料。”杜少卿又说:“大人的厚爱我明白,但我这人就像山林里的野鹿,习惯了自由自在的日子,最近身体也不好,您还是另找别人吧。”李大人却坚持说:“世家子弟哪有不愿意做官的?我没看错人,一定要举荐你。”杜少卿看李大人态度坚决,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最后,李大人留杜少卿在衙门住了一晚,还拿出自己写的好多诗文,向杜少卿请教。
第二天,杜少卿就从巡抚衙门告辞出来了。他这次出门带的路费本来就少,又在安庆多待了几天,临走时还在衙门口被人敲诈了不少“喜钱” 。随后他就雇了条船回南京,可是连三两银子的船钱都拿不出来,只能先欠着。一路上又赶上逆风,船是走走停停,花了四五天,才到芜湖。到了芜湖,船实在走不动了,船家就找他要钱买米做饭。杜少卿让小仆人一顿翻找,发现身上只剩下五个铜钱了。他寻思着得拿衣服去当铺换钱,心里正烦闷,就想到岸上走走散散心。
走着走着,杜少卿就看到了吉祥寺,就进了寺里的茶馆,坐下喝了一壶茶。喝着喝着,发现肚子饿了,又买了三个烧饼吃,可这一吃就花了六个钱,这下连茶馆门都出不去了。正尴尬的时候,一个道士从他面前经过,杜少卿没看清是谁。那道士一回头,立刻快步走上前说:“杜少爷,你怎么在这儿?”杜少卿一看,就笑着说:“原来是来霞兄!你快坐下一起喝茶。”
来霞士问:“少老爷,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杜少卿反问:“你啥时候来的?”来霞士说:“上次在你那儿打扰过后,芜湖县的张知县写信请我来这儿写诗,所以我就来了。我住在识舟亭,那儿风景特别好,能眺望长江。少老爷,要不你去我那儿坐坐?”杜少卿说:“我去安庆拜访朋友,回来路过这儿,被大风困住了。正好,现在就跟你去你的住处逛逛。”
来霞士付了茶钱,两人就一起进了识舟亭。庙里的道士迎出来,就问贵客从哪儿来。来霞士介绍说:“这是天长杜状元府的杜少老爷。”道士一听,态度立马变得特别恭敬,又是请坐又是倒茶的,让人看的大跌眼镜。杜少卿看到墙上贴着一张诗帖,是一首《识舟亭怀古》,上面写着“霞士道兄教正”,落款是“燕里韦阐思玄稿”。杜少卿认出这是滁州乌衣镇韦四太爷的诗,忙问:“韦四太爷什么时候在这儿的?”道士回答:“韦四太爷就在楼上。”
杜少卿向来霞士说:“既然这样的话,咱们就一起上楼去见见。”说罢,两人就上了楼,道士在前面喊道:“韦四太爷,天长杜少老爷来了!”韦四太爷在楼上问:“谁啊?”说着就要下楼来看。杜少卿快步上去说:“老伯!是我啊!”韦四太爷双手捋着胡子,哈哈大笑道:“我还以为是谁,原来是少卿啊!你怎么跑到这偏僻的江边来了?快快坐下,等我泡壶好茶,咱们好好聊聊。你到底从哪儿来的?”
杜少卿就把李大人举荐自己的事儿简单说了说,又苦笑着说:“我这次带的路费太少,现在身上只剩五个铜钱了,刚才喝的还是来老爷付的茶钱,船钱、饭钱都没着落呢。”韦四太爷听了,大笑道:“好!好!没想到今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