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卢俊义初来乍便身居高位,虽有名望支撑,但仍需实绩服众。很快,机会来了。朝廷见梁山日益坐大,又闻卢俊义上山,惊怒交加,派遣大将闻达、李成率精锐前来征讨。
徐庶有意将此战作为卢俊义的立威之战。他授予卢俊义全权指挥,林冲从旁辅助。卢俊义果然不负众望,他并未一味固守,而是利用梁山水利,诱敌深入,再以精骑突袭,自己更是一马当先,枪挑闻达麾下数员骁将,杀得官军溃不成军。其高超的武艺和指挥才能,令梁山上下,包括原本可能有些不服的秦明、董平等人,都心悦诚服。
经此一役,卢俊义在梁山彻底站稳脚跟,与宋江一文一武,成为徐庶的左膀右臂。他带来的严谨、正规的作战风格,也与梁山原有的灵活、彪悍的风格相互融合,极大提升了梁山军的整体战斗力。
尾声:新基初奠,暗流依旧
“石碣出世”和新政推行,使梁山的面貌焕然一新。聚义厅上,“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旁,多了“忠义”大旗。水泊之内,秩序井然,训练、生产热火朝天,一派蓬勃气象。
然而,徐庶并未被眼前的成功冲昏头脑。他深知,表面的繁荣下,暗流依旧涌动。宋江对“招安”的念想并未完全断绝,只是暂时被梁山的强势和发展所压制;朝廷绝不会善罢甘休,更大的围剿必然来临;北方的辽国、江南的方腊,乃至更远的西夏,都是潜在的威胁。
深夜,徐庶再次翻开那本《水浒传》,书中的情节早已面目全非。一百零八将已大致聚齐,但命运轨迹已截然不同。“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以另一种方式完成,接下来的路,再无“天书”可循。
他合上书卷,目光穿越窗棂,望向南方。方腊还能支撑多久?朝廷在解决南方之后,会动用多大的力量来对付梁山?他精心构建的这个体系,能否经受住未来狂风暴雨的考验?
“基础已筑,方向已明。”徐庶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智慧的光芒,“接下来,就是在这宋末的棋盘上,与天下群雄,好好下一盘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