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带到了食堂。
等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他才带着那两个孩子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一进办公室,郑建设便让两个孩子坐下,然后温和地问道:“你们叫什么名字呀?今年多大了?父母呢?”
小姑娘犹豫了一下,似乎有些紧张,但还是鼓起勇气回答道:“我叫张婷婷,弟弟叫张亮亮,我们今年都八岁了。
我父母……他们都不在了,村长爷爷说让我们跟着别人去京城,这样就不会饿死了。”
这时,王建业走进来,看到两个孩子,惊讶的问道:“建设,这两个孩子是?”
郑建设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偷偷跑来的!”
“那你打算怎么办?送回去吗?”王建业听了有些无语的说道。
“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这不是正发愁了呢吗?”
王建业想了想说道:“我看你和这孩子遇到也算缘分,我看你就把他们收养了算了,要是粮食不够,我给你想想办法?”
郑建设听了也觉得可以,回去还能和瑶瑶做个伴,对于吃的他家倒是不缺,实在不行,到时候再给他送回去。
而且,现在街道办积极倡导那些有能力、有条件的家庭去收养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
郑建设心想,自己这样做不仅是响应政府的号召,更是一种善举,同时也能避免一些人对他家的误解,说他家虽然条件不错,但却没有一点同情心,为富不仁。
“那看来也只能这么办了。”郑建设心里默默念叨着。
当天中午,他安排两个孩子在农场里尽情玩耍,自己则骑着那辆有些破旧的自行车,匆匆忙忙地去找媳妇李倩儿商量这件事情。
李倩儿听完郑建设的想法后,表现得非常赞同。
毕竟,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她可能会有所顾虑,但现在家里的经济状况还算过得去,收养两个孩子应该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大的压力。
于是,她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下午时分,阳光洒在乡间小路上,郑建设骑着自行车,车后座上坐着那两个可爱的孩子。
一路上,遇到认识郑建设的人,都会好奇地询问这两个孩子的来历。
郑建设也都如实相告,大家纷纷夸赞他心地善良,是个大好人。
然而,当他们回到院子里时,情况却有些不同了。
院子里的一些人对郑建设的行为并不以为然,甚至有人冷言冷语地说:“他家那么有钱,宁可去帮助外人,也不愿意帮帮院子里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