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近十五万人成绩合格,获得童生资格。”
宇文善说着,双手呈上关于县试的统计数据。
“另外,首次县试成绩合格的十万余童生,只有六成继续在县学就读。”
“七万多名童生参加了首次郡试,有七百名学子成为秀才……”
对于首次县试的童生,只有六成继续求学,小皇帝早有心理准备。
能超过五成,他已经很满意了。
毕竟,这些童生大多是10到15岁的半大小子。
对于底层的自耕农家庭来说,已经能顶半个劳力了。
在宇文衍筹划的科举取士没有真正落实前,哪怕读完县学有可能找个账房的活计。
对于底层百姓的吸引力也不是很大。
人情社会下,没权没势的平民百姓子弟,就算有这样的活计,也很难落到他们的头上。
倒不如在家帮衬父母下地干农活,至少粮食丰收了有一口饱饭吃。
一时间,宇文衍也很难改变这种“读书无用”的现状。
不过,对于那些家庭困难,天资聪颖的好苗子,官府会资助其求学。
人才难得,不能让一些天赋高的孩子打小就被埋没了。
首次郡试。
晋升为秀才的概率才百分之一,可谓是真正的百里挑一。
这些秀才比起历史上“八股取士”下的秀才来,地位大有不如。
朝廷只赋予了他们官方的认证。
有资格成为一名官办乡学、县学的先生,能领一份月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