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时,秦枫请来的技术负责人老陈开口了:“张总监,关于性能影响,我们做过评估。秦经理刚才提到的几个模块,确实属于增值功能,对核心业务流程的支撑并非不可或缺。至于服务,我们相信凌云智服的技术实力,即使是‘5x8小时专家支持’,也足以应对日常问题,紧急情况我们可以启动备用预案。”老陈的话有理有据,直指核心。
法务顾问也适时补充:“而且,我们注意到贵公司的合同条款中,关于知识产权归属、数据安全责任以及项目延期赔偿等方面,条款似乎过于偏向贵公司了。”
张涛没想到秦枫准备得如此充分,技术、商务、法务三位一体,全面出击。他原本以为可以凭借技术优势拿捏对方,现在看来,对方不仅懂技术,还抓住了自己方案中的“水分”和合同条款的“灵活性”。
接下来的几天,双方进行了多轮拉锯式的谈判。张涛每次试图在某个方面强硬,秦枫总能拿出准备好的“弹药”——要么是A\/b公司更优的条件,要么是凌云智服方案中可优化的具体细节,要么是李工无意中透露的某个技术实现的真实成本区间。
秦枫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礼貌,但态度坚决,寸土不让。他时而强调宏图科技项目的战略意义,暗示合作成功对凌云智服的巨大品牌价值;时而又摆出“预算有限,只能选择性价比最高方案”的无奈姿态,将压力抛给对方。他巧妙地利用了李工可能存在的“内部反馈”(秦枫甚至暗示李工对方案优化表示了支持),让张涛在内部沟通时也感到了压力。
**第四步:抓住破绽,釜底抽薪**
谈判陷入僵局时,秦枫团队通过之前建立的信息渠道,得到了一个关键情报:凌云智服为了冲刺季度业绩,对张涛负责的这个项目有明确的回款要求,并且,如果能在月底前签约,张涛将获得一笔丰厚的奖金。同时,凌云智服内部正在进行一次架构调整,李工很有可能在调整后接管更大的技术团队,他急需一个有影响力的成功项目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秦枫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打破僵局的关键!张涛有业绩和奖金压力,李工有项目落地和个人发展的诉求,这两点就是凌云智服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操作灵活性”的最佳体现!
秦枫决定采取“釜底抽薪”之计。他首先找到了李工,这一次,他不再拐弯抹角。
“李工,不瞒您说,我们和张总监的谈判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还是在价格和部分条款上。我们非常希望能用上您团队的核心技术,但目前的报价,我们确实难以承受。”秦枫诚恳地说,“如果因为价格问题,这么好的技术方案最终无法落地,或者被迫大幅阉割,我觉得太可惜了,对您的心血也是一种浪费。”
他顿了顿,看着李工的眼睛,继续道:“我知道贵公司内部对这个项目也很重视,尤其是在当前的业绩考核节点。如果项目能顺利签约,对张总监,对您,对整个凌云智服,都是好事。李工,您作为技术负责人,能不能从项目整体价值和技术实现的角度,向贵公司高层反映一下我们的实际困难和合作的诚意?或许,高层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秦枫的话,精准地戳中了李工的痛点——他不想自己的心血白费,也希望项目成功来为自己的晋升铺路。同时,秦枫也巧妙地暗示了张涛的业绩压力,将李工和张涛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捆绑在了一起。
李工沉默了很久,最终点了点头:“秦经理,你的意思我明白了。技术方案的核心价值在于落地和创造价值,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我会……考虑向上面反映一下情况,主要从技术优化和项目价值的角度。”
得到李工的承诺后,秦枫立刻向张涛放出了“最后通牒”:“张总监,我们非常有诚意与凌云智服合作,但董事会给我的授权期限只剩下三天了。如果三天内无法达成一致,我们可能不得不选择其他备选方案了。A公司那边已经表示,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再让利3%,并接受我们提出的大部分条款。”
张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边是秦枫给出的最后期限和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