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导览志愿者告诉我,这句话曾被刻在市集的石柱上,后来被人私自迁来这处废墟,因为“真正的英雄,往往无名”。
夜幕缓缓落下,河岸灯光如水般倾泻而下。运河边,一位老街头艺人弹奏着柔缓的旋律,我坐在不远处长凳上,任那旋律穿透心绪。
他唱的是根特古老民谣,歌词已听不真切,但情感穿越语言的壁垒,在夜色中沉静回响。
我最后一页写道:
“根特是一座不需高声赞美的城市。它的魅力,在于静水流深,在于灯光点燃梦境,在于你愿意在某一个瞬间,为它驻足一生。”
就在我准备离开之际,一位少女向艺人投下一枚铜币后轻声道:“愿你这盏琴灯,永不熄灭。”我听见那句话时,心中竟泛起一阵不舍。
次日清晨,我踏入根特老集市广场。摊贩们陆续铺展开各色布巾,摆上二手书、老瓷器、绣花窗帘与褪色的玩具。空气中混杂着面包香、熏肉气与樱桃酒的清甜,像是时间发酵出的味道。
一位老妇推着木轮车而来,车上是十几只手工布偶,神情各异。我问她是否亲手所制,她说:“它们不是我造的,是我记住的。”
我站在她摊前,久久未语。忽然意识到,这座城市之所以动人,不在于其有多少光鲜的建筑,而在于每一个巷口、每一个摊位、每一个斑驳角落,都藏着人们与时间相处的温柔方式。
夜里,我被一阵琴声唤醒,顺着记忆与好奇心走回旧城区深处。一间不起眼的小屋透出微光,门敞着,一群青年围坐灯下,正诵读诗句与手稿。
“这是根特之夜的文学角。”一位青年笑着解释,“每周一次,不为表演,只为传承。”
我坐下,听他们念起一段本地女诗人的诗句:“黑夜是织布的母亲,白昼是拆线的孩童。”
忽然间,我感到整座城市在我心里亮起了一盏灯。
远方,列车穿越夜色向北驶去,我没有跟随。因为我知道,我与这城市,还未告别。
但新的旅程终将启程。晨光即将照耀北海之滨,我将前往下一站——阿姆斯特丹。
我合上笔记,轻声说:阿姆斯特丹,我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