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宫集政殿内,沉香袅袅。
武曌轻拨凤纹鎏金香炉上的铜链,目光掠过案牍间堆积的密折,忽而转向阶下长身玉立的狄仁杰:"
狄卿,朕欲寻擎天之柱,委以枢机重责,你且直言,朝中谁堪此任?"
狄仁杰他执笏躬身,苍劲声线在殿内回响:"
陛下圣问,臣不敢妄言。
但不知此番欲寻治世能臣,还是文章妙手?"
武曌指尖划过案上的《臣轨》,沉吟道:"
宰辅之位,当以治国安邦为要。
"
殿外忽有鸽哨掠过,惊起檐角铜铃清响。
狄仁杰望着皇帝鬓边晃动的东珠,思忖片刻道:"
若求词藻华美,苏味道、李峤自是文坛翘楚;然若论匡扶社稷、力挽狂澜,荆州长史张柬之堪称不二之选。
"
他抬手轻叩玉笏,声音愈坚定,"
此人虽年逾花甲,却胸藏丘壑,昔年对策贤良科,以《平戎策》惊四座。
"
武曌闻言挑眉,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鎏金烛台:"
朕闻此人久居下僚,恐难振朝纲。
"
狄仁杰趋前半步,袍角扫过青砖:"
正因明珠蒙尘,方显陛下识人之明!
张柬之出身襄阳张氏,幼入太学,深得国子祭酒令狐德棻器重。
当年令狐公抚其背叹此子必登宰辅,佐明君成盛世,此语至今仍在太学流传。
"
武曌斜倚金丝楠木榻,脑中回想着狄仁杰举荐张柬之,朱砂批注在烛火下泛着暗红——半月前她将这个"
老顽固"
贬往荆州的朱批还历历在目,此刻却见狄仁杰再次将其推至案前。
"
狄卿总说张柬之有宰辅之才,"
武曌突然掷笔,青玉镇纸在檀木案上撞出脆响,"
可朕观其奏章,满纸迂腐,动辄以周礼谏言,分明是故意与新政作对!
"
她凤目微眯,望着阶下躬身而立的狄仁杰,"
如此冥顽不灵之人,如何堪当大任?"
狄仁杰苍老的面容纹丝不动,执笏的手却微微颤:"
陛下圣明,张柬之确是耿介之士。
然昔年太宗皇帝纳魏征直谏,方有贞观盛世。
臣斗胆谏言,张柬之所学虽古,却非泥古不化。
其在荆州任上,疏浚长江航道,整顿漕运,百姓颂其德政"
话音未落,武曌已挥袖打断:"
够了!
"
她起身踱步,凤袍拖曳过波斯地毯,"
朕准他为洛州司马,已是破格。
"
殿内气氛骤冷,唯有铜漏滴答作响。
三日后早朝,武曌忽问:"
狄卿,可还有贤才举荐?"
满朝文武皆屏息侧目——皆知这是试探之语。
狄仁杰从容出列,声如洪钟:"
臣仍荐张柬之!
洛州司马之位,实难展其才。
陛下若欲兴复李唐旧业,非此人不可!
"
此言一出,殿中哗然,有御史台官员甚至惊得打翻笏板。
武曌死死攥住龙椅扶手,指节泛白。
她望着狄仁杰如雪的鬓,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的大理寺丞。
殿外朔风呼啸,卷着雪粒扑在琉璃瓦上,终化作一声长叹:"
也罢着张柬之即刻入京,任秋官侍郎。
"
这场君臣博弈终以妥协收场。
数月后,张柬之果然拜相。
而朝堂之上,狄仁杰举荐的姚崇、桓彦范、敬晖、窦怀贞等,皆如星子入列,在武则天治下的朝堂上绽放光芒。
只是无人知晓。
久视元年秋夜,狄府后宅的竹影在窗棂上婆娑摇曳。
狄仁杰斜倚湘妃竹榻,指尖反复摩挲着案头刚收到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