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只有一些幸运的种子能够存活下来仍然保持发芽能力。
进入应急响应状态虽然能够保护人员安全,但会给生态区带来惨重的损失。意味着生态区一段时间以来的建设成果被浪费。而如果有其余生态区能够快速抵达增援,那么就能够实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效果。
在局势恶化到需要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前将问题解决。
举例,A是一个小型生态区,没有稳定的发点设备依靠光伏面板进行发电。在某一天A生态区遭遇铺天盖地的风暴,狂暴的风卷起火星地表的沙子遮天蔽日,严重阻挡视线。阻碍了光伏面板发电。
于是整个生态区只能以来储能设施内残余电力,光照消失也导致生态区内植物光合作用消失,想要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要么采取人工制氧要么采取人工补光的方式让生态区内植物重新开始光合作用,但无论如何都会导致基地内电力消耗增加。
而通过接受气象部门的信息显示这场风暴将持续15天以上,而A生态区的电力储备在节能模式下只能维持10天时间,救援队将在20天后抵达。
无疑在正常情况下等到风暴消散或者救援队抵达能够看到的只有满地尸体,死因很简单——缺氧。
没有电力供应生态区的温度难以维持,热量不断流失到外界,尽管生态区穹顶在设计之初就有保温设施在里面,但终究无法彻底隔绝热量逸散,尤其是在没有太阳的情况下外界温度更低。
为了维持温度最简单办法就是燃烧,燃烧有机物释放化学能,这又会进一步加剧氧气消耗,还容易产生一氧化碳。
即便尽可能增加衣物进行保暖,房间内的氧气也不足以维持人员生存。
在团灭的风险之下,只剩下启动应急响应这一条路。
在灾难之初就直接切断所有非必须区域供电,所有电力资源集中到几个区域内,生态区人员安置其中,艰难地支撑过二十来天时间,等待风暴散去光伏发电板重新运行以及救援部队抵达,送来新的储备。
相对应的,至少生态区需要重新建设,所有植物都需要重新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