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背星图的密码
环形山的异常信号
月球背面的“广寒宫基地”
传来紧急通讯时,沈砚正在调试能穿透时空屏障的“星轨探测器”
。
全息屏幕上,基地负责人李教授的影像带着明显的信号干扰:“雨海环形山的地质监测仪捕捉到周期性脉冲,频率与你传来的星图数据完全吻合……更奇怪的是,脉冲间隔正好是地球的24小时。”
沈砚的目光落在屏幕角落的星图上——这是从东海沟藻类基因里提取的隐藏坐标,标注着月球背面的一个隐秘区域。
“不是自然脉冲,是人为出的信号。”
她调出环形山的三维模型,现其轮廓与黄铜怀表内侧的星轨投影惊人地相似,“那里可能有第三个时空节点。”
三天后,“鹊桥”
号地月飞船平稳降落在广寒宫基地。
月球的低重力让行走变得轻飘飘的,沈砚踩在月尘上,每一步都扬起银色的粉末,像踩碎了无数星星。
李教授递给她一份报告:“脉冲源头在环形山中心的永久阴影区,我们派去的探测车在那里现了非自然形成的金属结构。”
阴影区的温度低至零下8摄氏度,探测车传回的画面里,一道巨大的金属拱门半埋在月尘中,门楣上刻着与地球星图同源的纹路,只是多了几个代表月球的符号。
“拱门的材质含有钛合金和量子晶体,”
李教授的声音带着惊叹,“碳十四检测显示,它的年代至少有五百年——比人类登月早了三个世纪。”
沈砚的怀表突然在宇航服口袋里烫,表盘上的指针开始逆时针旋转,指向拱门的方向。
“五百年前,谁有能力在月球建造这个?”
小林的疑问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月尘下的星门
进入永久阴影区后,宇航服的外温计疯狂跳动。
金属拱门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光,沈砚走近时,门楣上的符号突然亮起,与怀表的星图产生共振,一道淡蓝色的能量屏障从拱门中央展开,像一块透明的冰。
“是星门。”
沈砚的呼吸在面罩里凝成白雾,“沈明远的笔记提到过,量子晶体在不同天体的引力场中会形成‘星际通道’,地球和月球的晶体矿脉其实是同一个星轨系统的两端。”
能量屏障突然波动,浮现出模糊的影像:一群穿着古朴宇航服的人正在安装拱门的最后一块构件,为的老者胸前挂着一枚熟悉的怀表——表盘样式比沈砚的那只更古老,指针指向地球的方向。
“是明朝的‘天工院’。”
李教授调出历史数据库,“根据宫廷档案,1543年,一群天文官员突然失踪,留下的观测记录里反复提到‘月背星宫’。”
星门的能量屏障缓缓消退,露出后面的通道。
沈砚带头走进去,通道两侧的墙壁上布满了星图,标注着地球、月球和其他几颗行星的轨道,其中火星的位置被特别标记出来。
尽头的控制室里,一台老式仪器正在出规律的脉冲,屏幕上跳动的时间显示着“1543年7月12日”
。
一个全息影像突然在控制台前亮起,穿着明代官服的老者转过身,须皆白,眼神却异常明亮。
“终于等来了星轨的继承者。”
他的声音经过时空过滤,带着奇异的穿透力,“我是钦天监监正宋应星,奉命在此建造‘通天仪’,监测地球的时空稳定性。”
沈砚震惊地看着他——这位明代科学家在历史记载中是《天工开物》的作者,从未提及与月球有关的事迹。
跨越五百年的预警
“1533年,一颗含量子晶体的陨石坠落在江西。”
宋应星的影像指向屏幕上的火星标记,“我们现晶体能感应时空波动,更推算出三百年后地球会出现时空褶皱。
于是秘密组建天工院,用陨石材料建造了地球和月球的星轨监测站。”
他调出一组数据,与沈砚在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