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庚镇的秋意渐浓时,后山的长庚蓝迎来了第二次盛花期。
不同于盛夏的热烈,霜露浸润后的蓝花更添了几分温润,花瓣深处泛着月光般的银辉,风过时,漫山的蓝浪裹着清苦的香气,飘得满镇都是。
林砚青清晨去基地巡查,刚转过山坳就见田埂上蹲着个熟悉的身影——是李薇,她穿着沾了泥土的帆布鞋,手里捧着笔记本,正对着一株开得格外繁茂的长庚蓝写写画画。
“怎么来得这么早?”
林砚青走过去,现她笔记本上不仅画着蓝花的形态,还标注着叶片厚度、花瓣层数,甚至连土壤湿度都记了详细数据。
李薇抬头时眼睛亮得像沾了晨露,晃了晃手里的检测仪:“我想试试能不能找出让长庚蓝耐寒的办法,要是冬天也能种,工坊就能全年开工了。”
这话让林砚青心里一动。
前阵子县农业局来考察,提过北方市场对药用花卉的需求很大,可长庚蓝受温度限制,每年只能收获两季,若真能突破耐寒难题,不仅能扩种,还能打通北方销路。
两人蹲在田埂上聊了一早上,从品种选育说到大棚技术,直到小石头提着早饭来喊人,才现露水已经打湿了裤脚。
没过多久,李薇就带着农业大学的团队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基地。
他们马不停蹄地开始忙碌起来,在基地旁边迅搭建起了三个宽敞明亮的温室大棚。
这些大棚就像三座坚固的城堡,矗立在基地旁边,为蓝花苗提供了一个温暖舒适的生长环境。
不仅如此,团队还拉来了大量的专业仪器,这些仪器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芒,仿佛是一群沉默的守护者。
白天,团队成员们认真地测量着光照强度,记录下每一丝阳光的变化;夜晚,他们则专注地记录温度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波动。
镇上的人们也纷纷赶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这个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磊热情地腾出了民宿的两间房间,让学生们能够有一个舒适的休息场所。
王顺则充分挥了自己的手艺,用竹子编织了许多精致的防护筐,小心翼翼地将仪器保护起来,生怕山里的松鼠会不小心碰倒它们。
就连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张敬山也被这热闹的场景所感染,他每天都会来到大棚里转一转,帮忙给蓝花苗松松土,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要是冬天也能看见蓝花,那可真是件稀奇事啊!”
他的眼中透露出对蓝花的喜爱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冬天里那一抹独特的蓝色在雪中绽放。
可试验刚开始没多久就出了问题。
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让大棚里的温度骤降,凌晨时李薇现几株刚培育的幼苗叶片开始黄,急得眼圈都红了。
林砚青连夜带着街坊们赶来,有的烧柴火提温,有的用塑料布加固棚顶,忙到天快亮时,总算保住了大部分幼苗。
看着李薇蹲在棚里小心翼翼给幼苗套保温袋的样子,林砚青递过一杯热姜茶:“别着急,咱们再想办法,总会成的。”
那天之后,大家更上心了。
陈建军带着老伙计们去山里砍了些耐寒的松柏枝,铺在大棚周围挡风;小石头每天放学就往基地跑,帮着记录温度;妞妞则把奶奶腌咸菜的陶缸搬来,装满热水放在大棚角落,说这样能多添点热气。
慢慢地,幼苗不仅恢复了生机,还长出了新的嫩叶,李薇拿着检测仪兴奋地说:“温度再低五度,它们也能活!”
霜降那天,基地里举办了场小小的“耐寒试验庆功会”
。
大家围着大棚里的长庚蓝,看着蓝色的花瓣在暖光下轻轻颤动,张敬山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叶片,笑着说:“这花要是能在冬天开,咱们过年都能闻着香味了。”
周教授也特意赶来,带来了新的深加工方案——用耐寒培育的长庚蓝做蓝花精油,既能护肤,还能入药。
林砚青看着手里的方案,又看了看满棚的蓝花,突然觉得,长庚镇的冬天,要热闹起来了。
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