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当地农户种植“长庚雪蓝”
。
当第一株花苗在戈壁滩上冒出嫩芽时,农户们围着苗床,笑得比阳光还灿烂。
援疆企业的负责人握着林砚青的手说:“等明年花开了,我们就办‘边疆蓝花节’,到时候请你们来做客!”
第十三章蓝脉延绵
第二年春天,长庚镇的蓝花大道第一次迎来了边疆的客人——援疆企业的代表带着戈壁滩上“长庚雪蓝”
的照片,来参加第二届蓝花采摘节。
照片里,蓝色的花瓣在戈壁的阳光下绽放,旁边站着满脸笑容的农户,看得街坊们都红了眼眶。
采摘节比去年更热闹了。
县文旅局不仅邀请了周边城市的旅行社,还开通了“长庚蓝研学专线”
,每天都有大巴车拉着游客来镇上。
蓝花田里,游客们跟着孩子们学采摘;工坊里,大家排队体验手工制作香囊;王顺的木雕摊位前,挤满了想要定制“蓝花扎根”
木牌的人;张磊的民宿推出了“边疆蓝花主题餐”
,用蓝花和边疆的葡萄干做甜点,引得游客们纷纷拍照朋友圈。
采摘节期间,最热闹的要数“长庚蓝故事会”
。
林砚青站在广场的舞台上,给游客们讲从守护矿洞到培育蓝花的故事;李薇拿着戈壁滩花苗的照片,讲长庚蓝如何在边疆扎根;边疆来的代表则讲农户们种蓝花时的趣事。
台下的游客们听得入迷,有个老太太擦着眼泪说:“这么好的花,这么好的人,长庚镇真是个好地方。”
故事会结束后,有个做电商的游客找到林砚青,想帮工坊把长庚蓝产品卖到国外。
“现在国外都喜欢天然产品,你们的精油和花茶,肯定能受欢迎,”
他指着手机里的海外电商平台,“我可以帮你们做跨境物流,还能找国外的博主推荐。”
林砚青和街坊们商量后,决定试试——他们不仅想让长庚蓝走进全国,还想让它走出国门。
跨境电商的手续比想象中复杂,光是产品认证就跑了好几个月。
李薇帮着整理检测报告,王顺重新设计符合国际标准的包装,张磊则跟着林砚青去省城参加跨境电商培训。
有次培训到深夜,两人在街边吃面条,张磊说:“以前总觉得咱这山坳里的东西走不出去,现在才知道,只要肯干,啥都能做到。”
终于,第一批长庚蓝精油通过跨境电商往了欧洲。
物流信息更新那天,工坊里的人都围着电脑看,当看到“包裹已签收”
的提示时,大家都欢呼起来。
没过多久,国外的客户来反馈,说精油的香味很特别,用着很舒服,还想再订一批。
林砚青把反馈读给街坊们听,陈建军敲着铜锣唱道:“长庚蓝,飘出国,老外夸咱好货色,跨境电商通四海,幸福日子更红火!”
夏天的时候,长庚希望小学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边疆援疆企业寄来的“戈壁蓝花种子”
,还附了封信,说希望孩子们能种出属于自己的边疆蓝花。
孩子们在校园里开辟了“蓝花友谊田”
,每天放学都去浇水、松土。
小石头说:“等种子芽了,我要给边疆的小朋友寄照片,告诉他们,我们的蓝花也在长大。”
秋天,长庚镇又有了新变化——镇政府在蓝花大道旁建了“长庚蓝文化馆”
,里面陈列着从矿洞笔记到蓝花培育的各种资料,还有王顺的木雕、工坊的产品样品。
文化馆开馆那天,县领导来了,边疆的代表也来了,连省农科院的赵研究员都特意赶来。
林砚青站在文化馆的展厅里,看着墙上“从矿洞到花海”
的照片展,心里满是感慨——长庚镇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纪念馆”
。
文化馆开馆后,成了长庚镇的新地标。
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听讲解员讲长庚蓝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