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仗的概率就越来越低。
此外,府兵一半是兵,一半是农。
农民也要生活,生活就有混的好和混的差的,混的差的唯一可以舍弃的财产就只有土地。
虽然朝廷一般明令禁止买卖土地,但在黑市里出售土地的方法多的很,因此土地兼并的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
当兵的义务是随着国家分配土地而产生的,既然百姓都没有土地了,那凭什么还要为国家打仗呢?
这样一来,有地的豪强就会逃避兵役,没地的农民就会拒绝服兵役,府兵制的兵源也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古代兵制中,府兵制和募兵制往往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可以说,除了那些少数民族带来的部族兵制以外,正统王朝所使用的兵制不外乎这两种。
古代的统治者在选择军制时,无一例外地先考虑府兵制,然后才慢慢变革成募兵制。
比如在商朝晚期就有常备军叫做“三军”
,主要任务是保护王城,遇到大规模战争时就会选择招募平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根据甲骨卜辞的记载,商王是最高的军事统帅,重要的军中职务则主要是由贵族担任。
周代的情况也差不多,《论语》记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周天子掌握兵权,诸侯的军队都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周礼》中还记载了征兵的条件:国中凡七尺以上(一米七)、六十岁以下的男子都在征兵之列。
家中男子一人服兵役,其余为预备役。
战国时期,为了进一步激将士的斗志,秦国更是搞出了靠“杀敌立功就能升官财”
的“二十级军功爵制”
!
西汉的兵役制度也从秦朝传承了下来,为了方便征兵,西汉朝廷还实行了一套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
这些制度其实都是募兵制,一直到东汉,再到后面的三国。
但募兵制催生了地方官员和豪强拥兵自重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之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董卓、袁绍和魏、蜀、吴三国都是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军队。
募兵制,对于提升战斗力有着莫大的好处,但养兵的成本也确实太重。
以汉武帝为例,打个匈奴把几辈子攒的家底都败了个精光,直到宇文泰横空出世!
《后魏书》记载:“西魏大统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
每府一郎将统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
大将军凡十二人,每一大将军统二府,一柱国统二大将军,凡柱国六员,复加持节都督以统之。
十六年籍民之有才力者,为府兵。”
府兵制应运而生,这就是八柱国和关陇集团的前身,后面的隋唐皇帝都出自这一集团。
为什么这时候能有这种制度?因为彼时人少地多,府兵制的基础就是需要朝廷治下有地才行。
唐玄宗后期为了解决边患问题,朝廷又不想出钱,节度使制度就出来了。
随着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他们又开始采用能够征召更多人的募兵制。
这使得实行了两百多年的府兵制,最后又被募兵制所取代,从而引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到了宋朝,军队又分为禁、厢、乡、蕃四种,禁军是中军,由殿前司、侍卫马、步军司统领,后三种都是地方军。
宋朝的军事指挥次出现由文官执掌的局面,军权被一分为二,分别设立枢密院和三衙。
枢密院是最高军事决策机构,主要负责调动军队、征兵、后勤保障、军事训练,枢密院则只能兵却不能统兵。
三衙负责统领禁军,只能领兵却不能调兵,也正是因为这种体制导致宋朝军队的作战效率降低。
元朝统一后,禁卫军分统于五卫,各有一名都指挥使统领。
禁军之外,于万户下设总管,千户下设把总,百户下设弹压,全部隶属于枢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