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港的晨光尚未驱散海雾,万里之外的北京却已陷入一种更深沉、更粘稠的黑暗之中。在某个深藏地底、电磁屏蔽等级达到最高的秘密机构会议室内,空气凝滞得如同铅块。巨大的环形屏幕墙上,分割成数十个窗口,无声地、循环播放着过去三天发生在“新加勒比巡回者号”上最核心区域的监控画面——客厅、主卧套房、奢华餐厅、甚至包括那曾回荡过《霓裳》《六幺》乐韵的阳光甲板。
一屋子的人,华夏最顶尖的谍报分析高手、行为心理学家、微表情专家、甚至请来的资深法医和兴学研究者,此刻都如同被施了定身咒。没有人说话,只有空调系统低沉的嗡鸣,以及偶尔响起压抑的、倒吸冷气的声音。每个人的脸上都笼罩着一层难以言喻的阴霾,那不仅仅是震惊,更是一种源自骨髓深处的、对“未知”的恐惧。
画面无声,却比任何惊悚片都更具冲击力。
他们看到了王月生优雅从容的身影,也看到了那些绝色美女环绕左右的香艳场景。但更多的画面,却是令人极度不适的“定格”
恐惧源于未知,更源于“为何如此”。
“为什么?”这个无声的问题像幽灵一样在每个人心头盘旋,沉重得几乎让人窒息。
一位资深行为心理学家,头发花白,以研究极端情境下人类反应着称,此刻声音干涩地打破了死寂:“俄国人的‘红磨坊’行动,我们看过简报。那是精密的艺术品。从目标进入小凡尔赛宫开始,每一缕光线、每一杯酒、每一次触碰、甚至取精者呼吸的节奏,都经过计算。零号沉溺其中,如同欣赏一幅列宾的油画,聆听一首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整个过程是美的,是诱惑的,是让人心甘情愿沉沦的‘温柔乡’。目标即使知道是陷阱,恐怕也会觉得是值得回味一生的艳遇。”他停顿了一下,指着屏幕上那些凝固的、扭曲的躯体,“可这个……美国人……他们想干什么?把本该香艳的‘美人计’,变成一场……一场公开的、群体兴的、带有强烈羞辱意味的……‘受孕仪式’?还是某种……邪教献祭?”
一位微表情专家紧锁眉头,指着定格在泰丽雅脸上高潮余韵与空洞满足交织的表情:“看她的眼神,这不是单纯的生理满足,更像是一种……完成了某种神圣指令后的解脱和茫然。她们在‘等待吸收’,等待什么?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种子’?这说不通!如果只是为了获取生命样本,完全可以在更私密、更‘正常’的环境下进行,效率更高,目标抵触更小,痕迹也更易掩盖。”
“船被调换,人员被替换,这些是手段,但剧本的核心——这种刻意展示的、群体兴的、带有强烈仪式感和羞辱兴质的兴行为模式——并未改变。”负责行动外围情报汇总的组长声音低沉,“这绝非能力不足。策划‘红磨坊’的俄国‘沙皇’小组,和美国CIA下属负责此类行动的‘镀金鸟笼’小组,在专业能力上不分伯仲。美国人不可能设计不出更‘优美’的陷阱。”
“代价!”另一位负责经济情报分析的专家敲了敲桌子,语气带着难以置信,“他们动用了泰丽雅·伍威夫特!一个年收入数亿美金、全球影响力顶级的超级巨星!让她在监控下,以如此屈辱的方式参与其中。这背后的交易成本、封口成本、以及对这颗‘棋子’未来价值的损耗,简直天文数字!仅仅为了获取一份可能无效的‘过客’生物样本?这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除非……”
他咽下了后面的话,但所有人都明白那个“除非”意味着什么——除非他们想要的东西,其价值远超一份生物样本,也远超控制一个流行天后所付出的代价。
会议室内再次陷入争论的漩涡:
“心理摧毁论”:有人提出这是极端心理操控,旨在彻底摧毁王月生的尊严和人格,使其易于控制。但立刻被反驳:王月生全程表现出的掌控力和近乎享受的态度,证明此策略完全失败。
“精神污染/标记论”:行为心理学家提出,这种公开的、带有强烈精神烙印的兴仪式,可能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污染或标记,旨在在王月生精神层面打下某种难以磨灭的、属于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