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禽舍、高效的粪污处理系统(利用石灰和发酵技术),以及那些坚固耐用的沟渠和温室框架材料(他认出一些是价格不菲的铸铁和“特殊玻璃”)。他尤其关注那些“玻璃房子”,心中估算着其造价——在1900年,如此大面积的平板玻璃极其昂贵!还有那些从未见过的蔬菜品种,是来自东方的神秘物种?他听到王月中介绍“这是根据东方古老农业典籍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的改良,有些种子和种植秘法来自遥远中国”,心中虽有疑虑,但眼前实实在在的产出让他不得不信服几分。他默默心算:仅这些冬季稀缺蔬果运到威尼斯或米兰的市场,价值就难以估量;稳定的禽蛋肉供应更是巨大的财富;还有那些葡萄和水果的未来收益…更别提那些“玻璃房子”本身的价值。
卢多维科眼中那些“昂贵”的物资——标准化的铸铁件、大块平板玻璃、预制水泥构件、高效的复合肥料(伪装成“东方秘制土肥”)、抗病高产的种子(在20世纪末已是寻常)——在王月生穿越时空的贸易能力下,成本低廉到近乎忽略不计。后世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才是这里真正的“魔法”。
接着,王月中带领他们走向岛屿边缘的滩涂地带。这里的景象再次颠覆了认知。
原先荒芜的泥滩被改造成了一片片整齐的“水田”。有的区域水位较浅,能看到水下茂密的海草(其实是人工种植的鳗草,用于固滩和提供生态位)。有的区域用木桩和细网围成了一个个方格(贝类吊养区和网箱区),工人们正驾着小船在其中劳作。在靠近淡水注入的河口区域,竟然还有几片规划好的池塘,水面平静,甚至能看到几尾鱼跃出(这是试验性的淡水鱼养殖,引入了鲤鱼和鲫鱼)。最令贝亚惊喜的是靠近实验室建筑旁的一个小池塘,里面竟游弋着色彩斑斓的锦鲤(王月生从后世带来的观赏鱼种)。“水里的农场?”贝亚觉得新奇极了,“那些网里养的是什么?那些彩色的鱼真美!”滩涂湿地的生态多样性,与内陆的田园风光形成奇妙的呼应,充满了野趣与收获的希望。
卢多维科内心更加震动。利用滩涂进行水产养殖,在威尼斯泻湖并非没有,但如此大规模、系统化、多品种的集约养殖,闻所未闻!他看到工人们从网箱里拉起沉甸甸的牡蛎笼(采用了后世简单的筏式吊养技术,增产显着),收获肥美的青口贝;看到滩涂上人工培育的蛤蜊苗床;甚至听说在试验养殖珍贵的鲻鱼和虾类(引入了简单的饵料投喂和病害防控理念)。这意味着源源不断的高品质海鲜供应,价值远超传统捕捞。那些淡水鱼塘和观赏鱼池,更显示出主人对土地资源利用到了极致,甚至兼顾了美观。这不仅仅是生产,更是点石成金!他不动声色地询问产量和销售渠道,王月中报出的数字让他心中再次刷新了对这座岛屿价值的评估。
参观结束,回到码头区附近一处临时搭建但整洁的办公木屋。王月中摊开规划图,开始总结和展望:
“各位所见,是过去三年半,我们动用约四分之一的建设力量(约100人专职农渔),在优先保障码头、道路、基础厂房和实验室地基的同时,对全岛约40%适宜土地进行的初步开发成果。得益于科学规划、来自东方的优良种源和秘传的土壤、水质改良技术,我们已实现主粮(硬质小麦、大麦)、蔬菜、水果、禽蛋肉的基本自给,并有大量盈余供应市场。水产养殖初具规模,贝类和鱼类产量稳定增长。”
“目前,仅就农业和水产部分,根据当前市场价格保守估算,年产值已超过50万里拉,且增长潜力巨大。”这个数字让卢多维科的瞳孔微微收缩,贝亚也露出了惊讶的神色——这远超一个普通庄园的收益。
“下一步,”王月中指向规划图,“在确保港口、核心厂房和实验室(他特意指了指那片正在收尾的建筑)建设优先级的前提下,我们将继续投入力量,对剩余可开发土地(避开历史遗迹保护区)进行深度开发。计划包括:扩大高价值经济作物(如香料、药用植物)种植;引入更先进的温室技术,实现全年无休生产;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增加高附加值品种;建立小型食品加工厂,提升产品价值。